提到宣威,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国三大名腿”之一的“宣威火腿”。说起宣威火腿,就会想到曾经的“火腿大王”浦在廷。今天就跟随记者的镜头,去了解浦老先生的故事。
宣威火腿的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朝重修古驿道,设宣威关。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础。从清雍正五年置宣威州后,火腿便以地名命名,称宣威火腿。
驿道的修建,使宣威经济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生产力不断快速发展,农户所宰杀的年猪,在短时间内自食有余,由此便想到了用食盐腌制的方式来储存猪肉。从三个世纪前开始,离乡时带上一只火腿就成为了宣威人的习惯。
而真正让宣威火腿驰名中外的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浦在廷。浦在廷,学名浦钟杰,是邓小平夫人浦卓琳的父亲,是名副其实的宣威火腿第一人。
宣威是入滇要道,是云南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之一,马帮盛行。年,时年14岁的浦在廷加入马帮。自幼经商,白手起家,受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进步思潮影响,抱着实业救国的宏愿创办事业。宣统元年创办“宣和火腿股份有限公司”,年创建“浦在廷兄弟罐头食品公司”,将宣威火腿罐头打入国际市场,海内外设立了6家分店。浦在廷的出现,第一次让宣威火腿形成了规模生产。
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地方品赛会上,孙中山先生品尝到了宣威火腿,随即挥毫写下“饮和食德”四字赠与浦在廷。
“饮和食德”就是说饮要和谐,食要道德。这四个字都少了一点,后人猜测,中山先生大概是想告诉浦在廷,在为民造福这件事情上,永远都要多做一点。而这四个字,也包含着宣威火腿最具灵魂的文化传承,既是对这种美味的赞美,更重要的是希望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忘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达到人的纯情和火腿美味的有机融合。
浦在廷从一个马帮少年成长为宣威民族工商业的奠基者,在半个多世纪的商海生涯中几经沉浮。虽出身封建社会,但思想开明。曾富甲一方,也曾荣膺少将。晚年归隐田林,也不忘国忧,鼓励子女为国尽忠。始终秉承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实业救国的理想抱负。
王舒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