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立足多民族乡情村情,探索推行“党建+民族团结”新模式,通过示范引领、治理生态、传承文化等措施,打造民族村乡村振兴宣威特色样板。
抓示范强引领,树牢民族团结“风向标”。紧紧围绕“党建+民族团结+X”主题,依托各级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民族团结知识纳入理论中心组、青干班、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培训班教学内容,印发读物资料余份,今年上半年申报创建1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充分挖掘东山镇芙蓉村党建引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建经验,对全市26个少数民族村进行摸底调查,扩充“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储备库。通过扩宽示范点创建覆盖面,初步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区创建格局,稳步推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
重生态助治理,打造民族团结“风景线”。在民族村优先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全市1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中投入万元资金用于路网、水网、公共场所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建立“镇—村—组”三级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体系,计划投入万元资金用于民族村污水管网、公共卫生厕所、垃圾收储清运等生活设施改善,以小组群众会、“三包”制度上墙等相结合的方式动员群众广参与、共出力,切实改善民族村人居环境。加强民族地区湖泊、森林、草原、河流、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指导17个项目村立足民族生态优势,举生态旗、打民族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兴文化促传承,绘制民族团结“同心圆”。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学生抓起,在宣威市民族中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全市少数民族适龄人员全部纳入义务教育,市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纳入教育监管,跟踪了解上学入学情况,及时给予帮助服务。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普查整理工作调研,积极收录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古籍,完成《宣威彝族》出版发行前期工作,传承保护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彝、回、苗3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神价值,以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等民族节庆日为契机,举办宣威市世居少数民族服饰展演、苗族大花衣纺织培训,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文旅融合开发乡村旅游提供文化源泉。(通讯员:缪应广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