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曲靖市委、市*府认真贯彻落实上述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建设步伐,全市城乡建设、城镇化进程取得了较大发展。一、曲靖市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截至底,曲靖市常住人口为.77万人,城镇人口达.66万人,比上年增加8.45万人。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年城镇化率为49.64%,分别比年、年、年年上升了30.8、22.64、14.14和1.19个百分点。(二)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乡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年,曲靖市乡村人口总量为.11万人,比上年减少6.18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36%,比上年下降1.19个百分点。随着曲靖市城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流集聚效应得到进一步显现,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年,曲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10.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二、曲靖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城镇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全国和全省其他州市相比差距较大年曲靖市的城镇化率为49.64%,虽高于全省平均0.73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低于昆明23.96个百分点,低于玉溪3.3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0.96个百分点。(二)全市县域之间城镇化发展差异较大年城镇化率最高的麒麟区为68.05%,排名第二的沾益县为51.23%,最后的马龙区为41.98%,分别比麒麟区低16.82和26.07个百分点。仅麒麟区、沾益区、陆良县和宣威市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余各县都在平均水平以下。(三)中心城区人口少,城镇设施基础薄弱一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曲靖市中心城区(麒麟、沾益、经开区)常住城镇人口为85.44万人,仅为全市.77万常住人口的13.83%,加之经济结构不优,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二是小城镇建设推进步伐缓慢。曲靖市县域城镇建成面积普遍较小,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乡镇*府所在地集镇建设规模小、设施差、功能弱,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难度大。全市农村总体布局分散、经济发展滞后、社区管理体系不完善。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居民收入偏低。这种状况致使人口向社区聚集难度增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的2.72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对曲靖市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一)优化结构,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进程各国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与工业化存在着正向关联关系。城镇化的每个阶段都依靠工业化来推动,同时,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集聚效应又会促进和推动工业化向广度深度发展。若两者不能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就会出现“过度城镇化”,或者出现“滞后城镇化”。当前,曲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推进工业化革命,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的发展,促使就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三是加大投入,尤其是加大教育、科研院校、职业教育投入,强化人才引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二)合理布局,提高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产城融合,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推进麒沾马珠江源大城市建设,完善市域城镇网络系统建设,积极培育滇东北城市圈,打造区域教育、卫生中心,形成一个立足曲靖中心城区、面向全市、辐射周边,构建省内和四川、贵州、广西与曲靖相临州市滇东城市群落。(三)积极引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坚持就近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机制,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市民化等一系列问题。强化*府和舆论引导,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以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重点,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鼓励和支持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返乡创业典型,以创业带动就业。(四)科学规划,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探索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整治规划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统筹市中心城区、中心城镇、中心村的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区分城市近郊、远郊、偏远地区的不同情况,统筹考虑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人文历史、交通状况等因素,有区别、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根据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加大对城市水、电管网设施、公共交通等市*公用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充分考虑到城市扩建中农村人口迁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对劳动力吸纳消化能力。集约利用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原则,加大城镇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加强城镇绿化,切实做好对城市及周边绿地、植被、水资源的保护,降低对自然环境破坏,改善和提高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五)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村问题,积极有效地推进城镇化,是为了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城乡共同富裕。因此村镇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城乡和谐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选择。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紧密融合镇村特色产业、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加快推动城市基础建设向农村发展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全覆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环境的“三大革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