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字文第15集 [复制链接]

1#
81:23

《千字文》(第十五集)

张清泉教授主讲

台南极乐寺

/10/4

老师:我们昨天讲到周公,周公来经营规划鲁国的国都曲阜,讲到这里,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一些没有仔细说明的。来,我们从这里再念三遍,“奄宅曲阜”:

学生:“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老师:好,这个“奄”就是,曲阜在古时候的国名就叫做奄。这个字可以念ㄧㄢ,可以念作ㄧㄢˇ,在这里读ㄧㄢˇ。“宅”就是居。奄国,当时的奄国,它所在地就是在曲阜,奄宅曲阜。

曲阜后来就是鲁国。我们知道武王伐纣以后,就建立了这个周朝,然后把姜太公,姜子牙姜太公封到齐国,齐国就是现在的济南到青岛这一带;把周公封在鲁国,鲁国就是现在曲阜,靠南一点,在齐国的南方。齐国、鲁国自古以来,它的所有的领地、领土就是在山东这一带。齐国姜太公的思想文化就比较偏后来所谓的道家,道家的文化,鲁国就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发源地。你看中国两大思想,儒家跟道家,都在山东,齐国、鲁国,所以山东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这里说鲁国成为春秋时代的文化中心,为什么?因为就是周公在这里经营、在这里规划、在这里制礼作乐。

“微旦孰营”,微就是没有,如果没有周公,“旦”就是周公的名字,如果没有了周公,曲阜、鲁国就不可能有后来这样的一个规模,所以周公被尊为儒学的始祖。孔子他终生来倡导、来宣扬、来学习周公的礼乐制度。所以周朝初年这些仁政,是被孔子、被后代的儒家当作是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周公所作的这些礼乐制度,包括周官、周礼,周礼,周朝的一些礼乐制度,周官、周礼,都是当时奠定周朝八百年的重要的制度基础。

微旦孰营,这个孰就是谁,营就是经营、建设。如果不是周公的话,还有谁能够有这样的眼光、有这样的才华能力,来建立悠久历史的这样的制度?这些刚刚都说过了,周公姓姬,名旦。这个姬是周朝的姓,姓氏很特别。台湾现在也有姓姬的,大陆更多,这个应该就是周公的后代了。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还有制作礼乐。因为他的采邑,采邑就是朝廷封给他的这个土地,是在周,他的爵位是上公,公侯伯子男,而且公当中的地位更高的就是上公。我们现在也尊称孔德成先生叫孔上公,就是这个意思,孔上公。他现在往生了,他生前,我们提到孔先生都称孔上公。

周公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包括政治、军事,还有儒家思想、儒家的教育,所以后人称他叫做“元圣”。元有开始的意思。上一次我们讲矿物的元气那个元,是另外一个含义,在这里是有开始的意思。不是有一个名号叫元始天尊吗?元就是始的意思。

周公他也曾经有担任过摄政王,我们后世叫摄政王。所谓摄政就是他实际上不是帝王,可是代理,类似现在的代理,主管不在,出差或者是出国,就由副主管来代理执行,这个叫摄政。他曾经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根本典章制度,把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嫡长子继承的,还有井田制度,统统都设计规划得很完善。这七年,就是成王当时还年幼,年纪很小,就由周公代理摄政,七年之后还政给成王,正式确立了周朝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嫡长子就是元配,帝王有很多的后妃,就是皇后所生的第一个长子就叫嫡长子,其他的叫做庶,庶民那个庶。知道怎么写吧?嫡庶长幼,这是在周朝的封建制度一个很重要的王位继承,嫡庶长幼这样的一个顺序。这些制度最大的特色就是宗法血缘是它的枢纽,是它的一个关系所在,把家族跟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跟伦理融合在一起。

伦理最主要就是五伦关系。五伦关系从哪里开始?就是夫妇,一男一女结婚,就建立了夫妇之伦;结婚有了孩子,就有了父子之伦;两个孩子,就有兄弟之伦。所以家庭这个伦理是一个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基础。周朝的这个封建制度,我们现在提到封建制度,都略带贬义,对不对?褒贬,提到封建制度,都是语带褒贬、语带贬义。可是封建在中国二、三千年,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所以不要一提到封建,就把它的所有的价值都否定掉了。这种封建制度都是他们的血缘关系,把政治跟伦理融合在一起。所以周朝八百年的历史,这个在中国三千年的历史,找不到第二个朝代有这么长久。虽然说到了后半段这个春秋战国都分裂了,可是当时你只要提出周王室,大家都还是不敢有任何的异议。就像现在日本天皇一样,天皇的地位,英国女王的地位,虽然他有首相,首相是行政,行政的首长,可是在人民心目中,这个天皇、这个女王是他们的精神领袖,那是非常的崇敬。

好,底下是下一段,“桓公匡合”,来,一起念。

学生:“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老师:好,“桓公”指的就是齐桓公,“匡合”。我们先看这个春秋,春秋跟战国,春秋当时有五霸,春秋五霸。哪五霸?第一个就是齐桓公;再来呢?第二个是晋文公;第三个是宋襄公;再来呢?秦国的秦穆公;还有呢?楚庄王,这个叫做春秋五霸。用这个霸字你就知道,这就有褒贬,这也是有褒贬的,霸主、霸王,王、霸之分不一样,行王道跟霸道,王道是有仁义的,霸道是用武力的。不过齐桓公虽然叫做五霸,他还有几分正义感,他济弱扶倾。

匡合,匡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个在《论语》上面讲的,桓公九合诸侯,这个九,可以解释成纠,纠察队那个纠,九合就是纠合,假借字,纠合诸侯。另外一个九呢?九歌,《楚辞》里面有〈九歌〉,这个九字是一个虚词,代表多的意思,不是只有七八九那个九。我们从历史上的考证,桓公会盟诸侯也不只九次。所以他这个纠合诸侯,就是把所有的诸侯统统都会盟在一起,类似像现在联合国。谁有这个力量能够纠合诸侯?一定要让大家心服口服,所以齐桓公他当时打的旗号就是要尊敬中央,尊敬周王朝。

匡,匡合天下,纠合诸侯,一匡天下。《论语》上面讲“民到于今”,老百姓到现在,那个现在指的是孔子那个时代,还深受其赐,他的那个赏赐、他的这个恩泽。那最重要的一个人,协助齐桓公纠合诸侯,一匡天下,那个人是谁?就是管仲。所以孔子接着又说,“微管仲”,微就是刚才那个微,就是没有,如果要不是有这个管仲的话,“吾其被发左衽矣”,披头散发,左衽就是夷狄穿的衣服。所以桓公济弱扶倾,就是他打出来的这个号召天下,正义感,济弱扶倾,帮助弱小,弱小的国家,扶持快要灭亡的、快要倾覆的那些小国。所以他能够变成天下的共主,天下共主,有这样的一个地位,使得周朝到了春秋还能够维系着王室免于覆亡的命运,这个就是齐桓公的功劳。

底下,“绮回汉惠,说感武丁”,这个字不能念ㄕㄨㄛ,是傅说的ㄩㄝˋ。这个都是典故。《千字文》到了这一章,每一句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各位如果想看详细的故事,可以去参考一个网站,就是大陆的,叫做华语网,它有一个专门为《千字文》解说的,每一个都有详细的故事解说,华语,语文的语,华语网。你就随便输入《千字文》一句,像这个“绮回汉惠,说感武丁”,它整个按下去,就会连结到有注解、有翻译,也有故事详细的解说,写得比我讲得还详细、还精彩,你们有空可以自己去参考。

“绮回汉惠”,这个汉惠帝因受到一个人,那个人叫做绮里季。这个名字也很特别,这个绮,绮丽的绮,绮里季,绮里季是当时号称为商山四皓。商山四皓,皓就是白的意思,这商山四皓就是四位年长者,头发都已经白了,有点像武侠小说的那些名字。受到这个商山四皓的拥护、的支持,所以免于被废。这个有一个故事,我们待会再说。回就是保护。汉惠帝就是刘邦的儿子,叫做刘盈,盈。

“说感武丁”,这个说就是傅说。不要看成传说,有的人一看看错,把傅说当传说,傅跟传就差一点点。这一句讲的就是商王武丁因为受到梦中神人的指点,任用傅说当宰相,傅说就运用他的才华、他的才能、他的思想,让武丁有所感悟。

底下我们就再进一步说明商山四皓这个典故、这个故事。在汉高祖刘邦他得到天下以后,就要立太子,那当时的皇后就是吕后,他立了吕后所生的长子刘盈当太子,然后封戚夫人的儿子,名字叫如意,封他为赵王。可是后来刘邦对吕后渐渐疏远,渐渐的宠幸戚夫人,于是他连带的就爱屋及乌。偏偏这个刘盈,这个太子,他的个性也比较温厚一点,讲懦弱可能就是刘邦的那个心里面的感觉,他是比较温文、比较仁厚一点,才华没有如意、没有赵王那么样的杰出,平平的,于是他想要废太子,另外立这个比较聪明的赵王如意当太子。这个吕后知道消息以后很惊恐,不知道怎么办。有人就向她献策,请张良,张良当时就被封为留侯,我们以前读高中,国文应该读过《留侯论》。请这个张良帮她出谋策划,因为皇上很信任张良。张良没有办法,因为皇后,皇后来请他想办法,你不听的话,大家读过历史,知道吕后这个人是心很凶狠的,心狠手辣,后面她对戚夫人施展的手段是很惊人的。张良只好说:“好吧,我自己没有办法,我可以推荐你去请商山四皓四位贤人来辅助太子。”吕后就遵从张良的建议,派吕泽,就是他们吕氏家族的人,让吕泽派人携带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还有丰厚的礼品,来迎请这四位贤人。没想到连刘邦都请不来的商山四皓,这一次却愿意出来辅助太子了。

有一天,刘邦设宴,国宴,来款待群臣,太子在旁边侍候。这四位就跟在太子的后面,都已经八十几岁了,眉毛、胡须都非常的洁白,衣冠壮美,非常的奇特。刘邦这时候感到很讶异,说:“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你们是谁?”其实刘邦只听说这四个人的名字,也没有见过面。这四个人就向前回答,各自说出姓名:一位就是东园公、一位是,这个字是甪ㄌㄨˋ,甪里,还有一个绮里季、一个是夏黄公。皇上一看,大大的惊讶,四位是我梦寐以求的天下的奇人,我已经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各位都躲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愿意跟随我儿子,到我儿子的幕府底下?四个人就说,他也很大胆,反正我已经八十几岁了,我也不怕你了,“陛下,皇上您平常对我们读书人很不尊重,喜欢骂人。”大家都知道刘邦是草莽出身的,在元曲里面有一首曲子,就是在讽刺刘邦。刘邦当时是地痞流氓,后来竟然让他统一天下了,换个名字,竟然叫做汉高祖,所以这些后人也是作一些词、曲来取笑他。朱洪武也是出身不好,所以历代有很多帝王出身都不怎么样,但是让他当上皇帝以后,就大大不一样了。所以皇上您对读书人不尊重,而我们很讲求道义,我们不愿意在不受尊重的情况之下,来接受类似安抚,所以就惶恐的躲避、逃躲。但是我们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义孝顺,所以刚才说他是很仁厚的人,虽然才华平平,但是很仁厚,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尊重读书人,天下人没有谁不想为太子来效劳,所以我们就接受太子的征召来了。于是刘邦就打消了要废太子的念头,终于刘盈后来就继位,就是汉惠帝。

这里头这个历史故事里面就提供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说当我们在用人的时候,你是用才还是用德?用这个人的才华,你是考虑到他的才华重于他的德行操守,还是说他的德行操守重于他的才华?这个有时候是两难问题。虽然我们知道德行重于才华,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里头、现实的社会里头,有时候常常没办法让你按照你的理想去做。

曹操,曹操我们现在都骂,对不对?曹操当时把东汉末年的一个叫做讲究气节,东汉,汉光武帝,光武中兴,最主要就一个叫做表彰气节,表扬彰显有气节的人,有气节就是有骨气、讲道义、有正义感、见义勇为,可是后来到东汉末年,被曹操的一个措施破坏掉了。曹操说什么?只要你有才华,哪怕是不忠不孝,我都敢用你。所以就是因为这样子,就把长久以来建立的那个气节之风破坏了。我们有一句俗话叫做有才无德,是什么?有才无德便是贼。贼是什么?不是盗贼,贼这个字,大家都很容易把它想成盗贼,是害,有才无德就是公害,天下之公害。有德无才至少不会成为公害,就算懦弱,懦弱但是没有什么才能,没有什么才华,才华有时候可以培养、可以训练;可是有才无德,品德要重新来比较困难。最好能够才德兼备,或者你说几分才几分德,五分才五分德,或者六分德四分才,也都还可以,千万不要九分才一分德,或者十分才德零分。所以在用人的拿捏分寸,非常不容易。古代要成大功立大业,要用一个人,任用一个人,你要信任他,一个人不是完全百分之百十全十美,你有时候要包容他的一些缺点,包容一些缺点,难免你就要承担一些后果,这些都是在实际的实务上面都会遇到的一些难题。

好,刘盈后来就变成汉惠帝,所以《千字文》它说“绮回汉惠”,这个回就有保护,还有让汉惠帝从快要被废,然后起死回生,回就有这个意思,绮回汉惠。

再来就是傅说,傅说的故事。殷高宗武丁即位以后,想要复兴殷朝,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辅佐大臣。于是在武丁三年他就不理朝政,国事全部由冢宰大臣来决定,自己只是从旁边审慎的观察。有一天他梦见上天赐给他一位圣人,名字叫做说。这个武丁醒来以后,就按照梦中所见到的这个影像、那个形象,去观察群臣百官里面,找找找,找不到一个,根本没有一个像梦中所说的这个说。于是就派文武百官在全国里面去寻找,最后在一个地名叫做傅险,在那个地方找到了说。所以他的名字叫傅说是这么来的。古人的姓名很奇特,傅说傅说,后来就变成他的名字了。

在这个时候傅说的身份是什么?是一个受刑犯,正在服刑役,在做版筑护路的苦力。版筑就是现在模板工,那在修道路,苦力。但是这被发觉的时候,他就是皇帝梦中要找的人,就带来见皇帝。皇帝一看,果然就是他梦中要找的相貌一样的人。他就进一步跟这位傅说交谈,交谈之后,发现他果然是一位贤能的人,就任命他当宰相。这个又跟伊尹,又是另外一个例子了,竟然从一个牢狱里面受刑犯,马上一夜之间就翻身变成宰相。所以因为他是在傅险找到的,就叫他傅说。果然他当宰相以后,就尽力的把他的才能发挥出来辅佐武丁,于是国势就强盛起来,殷朝,商朝就大治。后来历史上就把武丁统治的五十九年间称为“武丁中兴”。

每一个朝代都有所谓的中兴。朝代兴兴衰衰,刚建国的时候有一个开国气象,非常的宏伟,大家都战战兢兢,励精图治。然后等到国势强盛以后,难免安于逸乐、安于太平,于是渐渐怠忽政事,渐渐渐渐就衰弱了。衰弱到一个程度以后,大家觉得不行了,再不振作的话,国家就将要灭亡了,于是就来一个中兴。中兴一次,跟前面的历史又重演了,然后慢慢又衰微。有没有听说中兴两次的?历史上好像没有,第二次就是改朝,就算没有改朝换代,西汉变东汉,北宋变南宋,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朝代的轮替。

底下,“俊乂密勿”,来。

学生:“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老师:“俊乂”,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词,我们现在已经比较少用了,俊乂就是杰出贤能的人才。这个俊,我们这边注解漏掉了,我再补充一下,一千个人里面挑出来的,千人当中选一个,叫做俊。百人选一的叫做乂。各位现在有参加什么高考、什么特考的话,录取率假如千分之一,你就是俊、就是英。英俊英俊怎么讲?千人之中,千人之英,英才,千人之英叫做俊,我们叫英俊。英俊不是长得很帅叫英俊,是千人,一千个英才当中才挑选出来一个,这个叫英俊。那一百个人里面挑选出来的叫做乂。俊乂是千百人之选,千百人当中只选出一个。

所以“俊乂在官”是《尚书.皋陶谟》里面讲的,古代的官吏也是这样精挑细选。

再来这个“密勿”,就是很勤恳、很努力,勤奋努力的意思,“密勿从事”。这两个词在现在都很少用了,你看到了就觉得很陌生。

“多士寔宁”,这个寔也可以通“是”。众多的贤能人士辅佐国家,国家便能够和乐安宁。“多士”,众多的贤人、贤士。“寔”就是能够。宁,就能够安定。这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篇里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济济多士。台湾闽南语说很多就是怎么讲?足济对不对,济,就是这个济。救济,救济;济南,济南,tsē,济念作tsē,济念作tsè,真济真济,足济足济就是济济多士。所以你看闽南语里面他保留的就是古意,古音古意。闽南语讲怀孕叫做什么?有身。有身,古书里面讲,太任有身,太任,太任就是文王的妈妈,有身,怀孕了。

好,“多士寔宁”,国家需要这么多的贤能才士,国家依赖这么多的贤人,这么多的英才,所以才能够安宁,才能够安邦定国。

底下,“晋楚更霸”,还没念,来。

学生:“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老师:好,我们要各位这样多念几遍,反复念三遍或念五遍,就是要你朗诵,朗读出声。我们都多少有点年纪了,那个记性都不是很好,所以在读这个经文、经书,甚至在看一些比较坚硬的文字的时候,像我有时候看学生的报告、学生的论文,很难看,很难看是说很难看进去、很难读进去,你不读又不行、不看又不行,我最后只好真的是朗读,拜读朗读,出声念,念个三分钟、五分钟,终于才入进去。朗读跟默读功效差很多,各位学佛法你就知道,我们有六根,对不对?眼耳鼻舌身意,有六根。来,我们看看,当你默读的时候,你用了几个根?默读,眼根有;耳根有没有?没有;鼻子有没有?没有;舌头也没有;身,身就是触觉,没有;再来,意根一定要,所以你只有用了两个根而已,用了眼根跟意根而已。那你看看朗读你用了几根?眼根一定有;耳根有没有?尤其我们娑婆众生什么最利?耳根最利。耳根最利,眼、耳;鼻子当然不用;舌头,你有念,舌根就是说话,你在那边念,那个舌头就很忙,忙碌个不停;眼耳鼻舌,身,身当然不用,当然视障人用手触觉,那是另外一个替代的;意根也是一定要。所以,四根比两根,两倍,两倍的功效。所以当你没办法专心读书的时候,你就出声念就对了。那念佛也一样,默念跟出声念,有时候差别就在这里。我现在对《论语》的文字、文句、章句还有一点印象,就是当年参加《论语》班,我们也是这样子每一章念五遍,每一章念五遍,出声念念五遍。我们有一节课专门就是来背诵的,就这样背。好,这是题外话,提供各位参考。

“晋楚更霸”,晋。晋就是当时,刚刚各位讲了,春秋五霸当中的晋文公晋国。在周代的诸侯国当中,春秋,春秋时代,晋国是在山西省的大部分,所以山西简称叫晋,对不对?还有河北省西南这一带,地跨黄河两岸。后来三家分晋,变成韩、赵、魏,三家分晋。

楚国是周成王封熊绎在楚地。楚就是现在湖北、湖南这一带。春秋的时候他自己自称为王,我刚刚讲的楚庄王,是战国七雄之一。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有他们的分。领地是湖南、湖北、安徽、浙江,还有河南南部。湖南、湖北,所以现在湖南、湖北出土很多楚国当时的一些文物,昨天讲那个编钟,就是在湖北那个地方。到了浙江、江苏,后来就变成吴越,吴国、越国。所以我们读很多这些历史上的朝代,春秋战国那些朝代名,你如果没有配合那个地理去看,都是空泛的,都是文字而已。所以历史一定要搭配着地理,你才了解他们怎么样打仗,从哪里到哪里。或者读古代诗词,被流放到岭南,岭南在哪里?“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辽西在哪里?如果没有一个地理概念,你以为辽西好远好远,其实辽西在东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山东,那一首诗的山东在哪里?不是现在那个山东省,那一首诗的山东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古代的地名跟现代的地名,有些是很容易搞错的。

“更霸”,相继称霸,我们叫做春秋五霸,相继称霸。晋楚更霸,第一个是齐桓公,再来晋文公,后来楚庄王,大家互相争权,大家都想成为霸主。看武侠小说、看武侠电影,成为武林的霸主。人世间有这样的一个现象,小说、电影里面就是一个写实,反映出来。

“赵魏困横”,我们看一下这个,下一个赵,它已经到了战国时代,赵国才称雄,在春秋的时候赵国还没有。赵国的领土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北部一带。他们是把晋国分裂的,所以韩、赵、魏都是晋国原来的领地。魏国故址约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后来被秦国灭了。你看都是在河北、山西一带,河北、河南。

“困横”,受困于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各个击破而灭亡。连横政策就是当时一个叫做张仪所提倡的。之前是苏秦的什么?合纵。合纵连横。苏秦、张仪这两个,他们的老师很有名,叫做鬼谷子,鬼谷子。鬼谷子还有另外两位很有名的学生,一个叫庞涓、一个叫孙膑,膑就是脚被剁掉了,庞涓、孙膑。这些人物很多都是在戏剧里头,在像《封神演义》,在《东周列国志》里面,统统都会演他们的故事。所以这个“合纵”就是由苏秦所提倡的。苏秦,他跟张仪都在鬼谷子的门下求学受教,孙膑、庞涓他们是往军事领域去发展,苏秦、张仪朝政治领域去发展,各自发展的方向不一样。不过这个苏秦、张仪,好像是没有毕业就辍学,就自己下山,就去发挥了。意思就是说没有学成,没有一个成就,他就自动的想要去发挥他的所学,去找工作了、找头路去了。

苏秦第一次,他的主张就是说,六国团结起来对抗秦国,这个叫“合纵”。他第一次去游说各国,失败了。失败以后就回来痛定思痛,头悬梁,还有呢?锥刺股,这是《三字经》上面有一个,讲到这个故事,就是讲苏秦的故事。头悬梁,就是他很努力读书、很努力读书,夜以继日,这个才是真的叫夜以继日,白天不够用,晚上读。可是总会疲倦、会打瞌睡,怎么办?头发绑起来,绳子拉着,绑在那个横梁上面,一打瞌睡,那个头发就被抽一下,就很痛,就醒来。可是这个头发痛一下、痛一下、痛一下,久了还是会麻痹。下一个让自己更刺激,锥刺股,拿一个圆锥,尖尖的,刺他的大腿,这一下血都流出来了,你还睡得着吗?就是用这种精神苦读。隔了一年,再去游说六国,这一次他成功了。成功了以后,得意洋洋了,他挂了六国的副宰相的头衔。六国都有各自原来的宰相,你总不能把原来宰相位置让出来,给他行政院副院长,副宰相。凯旋归乡,好不得意!就这样子,六国团结起来对抗秦国,维持了二十几年将近三十年这样的一个势均力敌的局面。秦国也因此这样子就不敢造次,不敢对六国轻举妄动,你只要对韩、赵、魏任何一国有军事行动,其他五国马上来帮助他,所以团结就是力量。等到这二、三十年过去以后,秦国想这不行,这样不行,一定要想办法。但是万法无常、世间无常,团结久了也会生变。这个时候刚好张仪,他们是师兄弟,同学,但是两个人的主张不一样。张仪就跑到秦国去献策,他说他有办法各个击破,使用那种叫做什么?撕裂、分裂,分裂的手段,让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猜忌。于是就用连横的政策,苏秦是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张仪也是六国联合起来,但是事奉秦国。不一样,以大事小,以小事大,团结起来对抗秦国,跟事奉秦国就不一样,当然他会用种种的利害关系。所以历史上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就是耍嘴皮,这些人就是靠耍嘴皮。这合纵连横,这个叫做说客。

秦王听了张仪的政策,张仪也一个一个去说服他们事奉秦国,于是就开始着手吞灭六国。第一个吞灭的是哪一国?韩国,离他们最近。秦国是在陕西那里,陕西、山西很近,第一个就吞灭韩国。下一个就是赵国、魏国,所以这里面直接讲“赵魏困横”,略掉韩国了。困就是受困。受困于张仪的连横政策,终于被秦国吞灭了。韩、赵、魏,再来就是楚国,楚国那么大国也被吞灭了,楚、燕、齐。这是六国灭亡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这个是这两句简单的故事,你如果想要详细看,就刚才我介绍那个华语网,点进去有更详细、更精彩的历史故事。

好,底下,“假途灭虢”,来。

学生:“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老师:“假”就是借,借。“假途”就是借路,路途路途。向别的国家借路去攻打另外一个国家,那个国家是虢国。这是晋国的国君,当时就是晋献公,他跟虢国相隔,中间夹了一个虞国。我们那个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是大国家,除了这些大国家以外,还有很多小国家,虢国、虞国、莒国,毋忘在莒那个莒,都是当时的一些小国家。向虞国借路,然后去消灭了虢国,等到晋国大军班师回朝的时候,顺便把虞国也消灭掉了。真的是悔不当初,这个叫做“唇亡齿寒”的典故,我们待会儿再说。晋文公就在践土,这是地名,践土是一个地名,会合各路的诸侯,共同订立盟约,然后当然他自己就成为诸侯的盟主了。春秋战国就是这样子战来战去。日本也有战国时代,韩国也有战国时代,所以这个战国就是在描述各个分据一地。唐朝叫做藩镇割据,其实也可以叫做战国,只是当时它不叫做国家。

来,我们来看“唇亡齿寒”这个典故。在春秋的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还有他的地盘,于是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这个字也现在很少用,讲到虢就是古代这个国家叫做虢,它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所以要派兵灭了,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么办?怎样才能够顺利通过虞国?晋献公就问手下的大臣,他的其中一位大夫叫做荀息,就说,虞国的国君是一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还有宝马,宝马,以现在来讲就是超跑,送给他保时捷,送给他价值一辆车几千万台币那一种的,他就很高兴了;美玉的话,美玉现在已经不稀奇了,现在是要给他古董,最好是故宫里面的什么,你有办法,想办法得到流落在外的那些古董,只要他动心了,他就会答应了。晋献公一听,有一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国、虢国这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以后,虞国也不能够单独存在,你的美玉、你的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他那里,借他摸一摸这样而已”。晋献公就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这个虞国的国君见到这两种珍贵的礼物,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路,向虞国借路这个事情,当下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里面也有有见地的人,这位就是宫之奇,有一点像日本的名字,听说了以后就赶快阻止说:不行,不行,这个虞国跟虢国,我们这两个国家是唇齿相依,就像我们的牙齿跟我们的嘴唇那么样的邻近。你看看,如果没有了嘴唇,牙齿风一吹就受寒了;那如果牙齿没了以后,那个嘴唇就凹进去了,就凹进去了,彼此是相挺的。所以万一有事的时候,我们彼此可以帮助,如果让虢国灭亡了,我们虞国也保不住。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万万使不得。

这个虞国的国君说:人家晋国是一个大国,现在他特意送来美玉、送来宝马,现在BMW也叫宝马,他愿意来跟我们交朋友,难道我们只是借个路给他们,这样也不行吗?这个交易太划算了、太便宜了。宫之奇就连声叹气,他知道这个虞国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古代聪明的人、有见地的人,该说的话说了,国君不听,明哲保身,就逃命要紧,否则你留在那个地方,最后结局也是不好。

果然晋国的国君借路灭了虢国以后,回程又把这个虞公抓住,连虞国也灭掉了。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弱肉强食,谁的武力强;谁的眼光看得不够远,谁的下场就是很难看。

再下来,接下来看“何遵约法”。

学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老师:“何”是萧何,当时帮助刘邦开国的元老之一,萧何。他擅长律法,律,律法、户政。律就是我们上次讲的那个历律,日历那个历,还有乐律那个律,这是比较偏数学方面的。遵奉“约法”,汉高祖刘邦跟项羽两个人约定,谁先进入关中,然后谁就如何如何。他进入关中的时候,就跟老百姓订了叫做约法三章,各位读过吧?哪三章?杀人者死刑,就唯一死刑;再来伤人,你使人家受伤了,砍伤、杀伤了;还有偷盗,抵罪,就这三条而已。很简单,对不对?杀人者唯一死刑;你杀人未遂,让人受伤了;或者是犯了偷盗罪。古时候大概就是这几条而已,重大的案件大概就这几条,杀人、伤人,还有偷盗,不然还有什么?几乎就是这几个重点。所以法令很简单,老百姓很好遵守,这个叫约法三章。那萧何就遵守刘邦所订的约法三章,遵照这三条,然后就制定了简单易行的法律,有九章,就是细节,施行细则。

后来这个韩非,这个“韩”就指韩非,主张严刑峻法。严刑峻法,结果后来自己叫做做法自毙,自己死在自己所订的繁苛的、严酷的法律当中。这个韩非他有一个严重的毛病,叫做口吃,不会说话,讲话就支支吾吾、伊伊吾吾这样子。那老天爷很公平,不会说话,可是让他写文章很行,而且他读很多书。其实他跟李斯也是同学,他们的老师是谁?就是荀子。孔子、孟子、荀子,荀子大家都知道,是法家,法家思想的代表。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人为,他主张人性本恶,那些善良的是努力学来的,那个伪不是虚伪,不是虚伪的意思,是人为的意思,努力学来、努力做来的。李斯跟韩非都是荀子的门下,李斯后来大家都知道,很得意,他的贡献也很大,统一天下的文字,所以我们现在小篆都是,看到的是李斯的手笔。韩非子他因为不善于说话、不善于言辞,所以就不得志。你去面试,人家看你话都讲不出来,谁敢用你?所以他只好退而著述写书,写了很多,像《说难》,总共有好几本的法,要继承荀子法家思想。他主张要订严刑峻法,治乱世要用重典,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

这些书发行出去了,被秦始皇看到了,秦始皇看到了好欣赏。什么样的人就喜欢什么样的书,你到书店看,什么人买什么书,大概就知道这个人兴趣是什么。秦始皇读了他的书,很高兴很高兴,很喜欢,很想重用这个人,你口吃没有关系,于是就去韩国要人。这个韩非就很高兴,就来到秦国了。可是李斯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现在看古人,有时候会觉得怎么都那么没有气度?好歹也是同学,同学有机会来一起发挥长才也很好;可是大家又担心,他来了会不会影响到我的地位?这个都是我们读历史有时候就是要仔细观察入微的地方,不管你是站在李斯的立场,你是站在韩非的立场,今天如果你是韩非,你自己应该想到,我去了,既然是同学,多少也相互了解几分吧。所以你就这样子贸然的去了,果然下场就很不好;你如果没去,说不定还好一点。结果这个李斯嫉妒他的才华,在他还没有跟秦始皇见面之前,李斯就跟秦始皇进谗言,说:“韩非那个韩国人,总有一天他还是爱他的祖国,你要灭韩国,他一定要帮韩国,所以这种人不能用。趁他来了,不能用,不能被我用,也不要被别人用,趁他来了以后把他杀了。”秦始皇这个人耳根子很软,竟然相信李斯了,于是就赐给韩非毒药,死了,毒死了。韩非本来想说,我一定要当面跟秦始皇秦王好好的讲一讲,偏偏我自己是口吃,可是他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还没见秦始皇一面就死了。秦始皇答应李斯以后,后来又后悔了,可是来不及了,韩非已经死了。韩非是死在他自己的严刑峻法,那些都是他自己订的,这个叫做做法自毙。

《千字文》每一句都是典故,很难讲,你如果对这些故事不熟悉的话,你光这样读过去的话,你怎么知道韩非是怎么死在繁刑之下?后来又衍生一些相关的成语。

好,底下,“起翦颇牧”。

学生:“起翦颇牧。”

老师:颇,第三声,ㄆㄛˇ牧。

学生:“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老师:起、翦、颇、牧,四个人,这里是四个人的名字。起是秦国名将白起,翦是王翦。这个都是秦国的名将。颇是赵国的廉颇,牧是赵国的李牧。李牧大家比较少听到,廉颇就不陌生了,对不对?蔺相如、廉颇ㄆㄛˇ,有的人念廉颇ㄆㄛ。他们各有什么样的故事?都是善于用兵作战的军事将领,最精通了。我们没有办法一个一个介绍,我们只介绍廉颇就好了,廉颇的故事大家再好好复习复习。

他们建立了战功以后,就“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宣扬国家的威名,在沙漠地带。这个沙漠不一定是我们现在的沙漠,它是广大没有水草、无人定居的一些地带就叫沙漠。像新疆、蒙古那边有沙漠,美国也有沙漠。但是美国的沙漠,西部那个地方,它的沙漠跟中国那边的沙漠不太一样,它不是沙,它也会长一些植物,但是它地是比较硬一点的。

“驰誉丹青”,名声远播,名垂青史。所以丹青指的就是历史的典籍,丹册,记载功勋。记载功勋要用红色,丹是红色的。青,青是青色的。丹青是两种颜料,画国画用的,红色跟蓝色,青是蓝色的。青天白日那个青,那是浅蓝。青出于蓝,青出于蓝胜于蓝,蓝是一种草,蓝色的草。现在台湾有很多蓝染,染布,染布用那个蓝草,蓝色的蓝,它本来就是一种草,它的那个汁就是蓝色的,染一染就很漂亮。所以丹青指的就是史书。

回头来看“完璧归赵”的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他们是赵国人,在赵国赵惠王的时候,他得到一块稀有的宝玉叫做和氏璧。关于和氏璧的典故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本来是一块宝,没有人认识,然后他一次、两次去献宝都没有成功,最后好像连腿都被砍断,等到后来磨成这一块宝贝,宝玉,才是名传天下。所以这一块宝玉后来就在赵惠王手里。秦国的昭襄王听到这件事以后,就派使臣送去一封信说,我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一块璧玉。十五座城池,就为了一块璧玉,这个叫价值连城。

说到这个,我们以前彰化那边有一位老书法家,现在已经不在了,鹿港一位老书法家。他用一甲田跟人家换一枝毛笔,那个毛笔这么粗,一甲田去换一枝毛笔,这么粗,这么大。那枝毛笔就是专门来写斗书,好大的书,好大的字。像那个学校的校名,国立某某大学,有些学校就请他写这个校名,他就只能用那一枝来写。那你说为什么不用小笔写然后再放大?以前都不像现在那么方便,投影机一放就放大了,拍照一下把它放大。以前你要多大你就只能用多大的来写,然后用一比一的尺寸去制作,所以需要一枝很大的笔,他用一甲地去跟人家换,换一枝毛笔。所以只要是你觉得值得的,就没有所谓的价值要定价要定多高,所以叫做无价之宝,无价之宝就是没有上限。

赵王就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向秦王献上这个和氏璧,秦王满心欢喜,只顾让左右大臣还有后宫姬妾传观,而没有把十五座城池割给赵国的意思。这中间还有几段演变,就是赵国他知道秦国是不怀好意的,秦国国力强大,然后他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跟我换和氏璧,他真的吗?真的可能吗?真的会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吗?会不会兑现?他就怀疑。怀疑,可是你又不能拒绝,那你要答应吗?答应的话,又明明知道这完全是一个亏本的生意,根本不可能照你所愿,左右为难。这个时候蔺相如出来说,来,由我来担任这个工作,担任这个交易,担任这个买卖。就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蔺相如就跟秦王献和氏璧。秦王看了以后就一直在那边,“好美的宝玉,好美的宝玉,来来来,众卿你们大家看,好美的宝玉”,众卿看完了以后后宫看、后妃看,看看看看看,看了半天,都没有提到十五座城池的事情。

蔺相如这时候他心里有准备,他说:“大王,那个和氏璧上有一个瑕疵,你们都没有看出来吧?”秦王就:“真的吗?怎么可能?从来没听过,你指给我看。”于是就把和氏璧拿到蔺相如手中,蔺相如拿到和氏璧,拿到手以后,就很气愤的说:“想不到你这个堂堂秦国的国君,只顾让人传观,一个字也不提到交换城池的事情,可见你是摆明了不想用城池来交换这个和氏璧。大王你要是逼迫我,我宁愿将我的脑袋跟这个和氏璧,一起在梁柱上面撞个粉碎!”就是以死相逼,我现在要用玉石俱焚。秦王吓到了,就怕他真的把那个璧玉、宝玉给它撞破了,于是就让管理土地的官吏拿地图来,就把十五座城池划给赵国,这个叫纸上作业。古时候就是这样子,现在叫做把产权所有权状要过户,要订立条约,还要签字,还有备忘录,还有哪些国家做见证。可是古时候没有那么复杂,地图拿来画一画,好,这十五座给你,就这样子说了。轻诺则寡信。

蔺相如估计,他心里面想,那还有,蔺相如说,那你还要斋戒五天,我才能够把和氏璧送给你,秦王虽然答应,但是我想五天后还是不可能会真的把十五座城池交给赵国。这其实是蔺相如的缓兵之计。因此他就先把这个和氏璧偷偷的交给他的随从,穿上普通老百姓的粗布衣服,然后把和氏璧先偷偷运送回赵国了,自己留在那里当人质。不能全部都跑,全部都跑的话,那秦兵追来的话还是死路一条。这叫做“完璧归赵”。那后来蔺相如留在那边有没有死?没有,秦王也没杀他。蔺相如是一个足智多谋,很聪明的人,他懂得临机应变,都可以化险为夷。古时候就是在这种场合,你就要有时候一句话就救了一条命。秦王想要杀了他也没用,会留给国际徒留笑柄,因为是他自己不守信在先。

所以过了几年以后,蔺相如他回国以后,又有几次在秦王面前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又被赵国封为上卿,他的官位就在廉颇之上了。蔺相如是文官,廉颇是武将。廉颇心里面想:“我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不过是能说善辩,竟然这样子,他的官位就凌驾在我之上。”于是,这个武将,武人就是比较鲁莽一点,就是直来直往,有话直说,但是他的个性敢说敢做,做错了也敢承认,他们就是有这样的一个担当。就公开扬言,只要碰到蔺相如,我一定要好好羞辱他。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里面,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了。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远远看到廉颇,看到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他赶忙叫车夫,我们躲到巷子里面去,让他的车马先过去。他的手下觉得,老板你怎么这么胆小?蔺相如就对他们说:“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势力比较大?”“当然是秦王势力大。”“对呀!天下诸侯都怕秦王,我为了保卫赵国,我连秦王我都敢当面跟他对呛。你看,你想看看,这个廉将军我会怕吗?我不是真的怕他,因为我有想过,我们的赵国面对强大的秦国,秦国所以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我蔺相如跟廉将军两个人在。要是我们两个人不和,让秦国知道了,他就会趁机会来侵犯我们。就为了这个原因,我才让着他。”各位看,这个胸襟了不起,换成你是蔺相如,你有这个胸襟吗?我们有这个胸襟吗?很难,不容易。

有人把这件事情说给廉颇听,廉颇听了以后很惭愧。这个人也了不起,他敢说敢做,可是勇于认错,这个人就是有正义感。感到惭愧以后,就脱去了上衣,背上绑着一根荆,荆棘,荆棘有刺的,步行来到蔺相如的家,跪着请罪。蔺相如看到了他也连忙跪下相迎,不但原谅了廉颇,还跟他变成了好朋友。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这个典故。然后现在国剧里面有一出戏就叫做《将相和》,演的就是这一出,跟这个故事。

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到这里,我们休息一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