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发病原因年初是购买保险的旺期 购买寿险应考虑六大因素
年初是购买保险的旺期,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很难说哪个产品最好。“不知买哪个保险好?种类太多,听起来头晕,感觉都差不多。”很多投保人都有类似的疑惑,面对“差不多”的保险产品,不知道从何下手分清异同。 由于保险不像衣服、食品那样的“有形产品”,保险产品之间的比较显得复杂和困难一些。但也并非意味着保险产品之间完全无法比较。要想挑选到性价比高的寿险产品,可以结合产品背后的公司背景、代理人素质等方面因素,做出综合考量。这里就列出几种考虑因素以供投保者参考。 ●保障范围 挑选保险时,可以比较价格因素,但作为金融产品的保险,不同衣服、食品等商品,比较价格时不能胡乱比,一定要科学地比,否则根本起不到“两者相较择其优”的作用。 保险价格的比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所以准备用于比较的几个产品本身要具有可比性,这是保险价格比较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例如你拿某一家公司终身寿险产品的价格和另一家公司定期寿险产品的价格作比较,就完全不能说明哪一家的产品更便宜的问题。 其次,保险产品价格的比较,一定要联系保险合同中具体的保障范围来比较。即使是同一类险种,如都是综合疾病保险计划,甲公司的一款重疾保险计划为重疾和身故保障利益;乙公司的疾病保险计划则涵盖了重疾、疾病终末期、老年护理、全残、身故、各类意外身故残疾或烧伤、重大自然灾害额外保障等多种保险利益,两者之间显然不能简单地说,甲公司的产品比乙公司的产品便宜,因为大家的保障范围差异较大。 所以,在比较的时候,要选取同样的险种来比较;即便是同类险种,险种名称相同,也要仔细看看保障部分的内容是否相同。否则比了也是白比。 ●产品价格 跟其他商品一样,不同公司推出的同类保险产品的价格(费率)也多少会有差异,即便是同一家公司推出的同类产品,也可能出现价格差异。因此,比较价格是挑选保险产品时必要的一步。 如保险比较容易理解的意外险,保险和免责范围相同情况下,同样投保10万元保额,同样是一个30岁的男性去购买,A公司给出的价格是200元,B公司给出的价格是180元,C公司给出的价格是230元,存在差异,自然要货比三家。 为什么会出现保险基本相同,但费率不同的情况呢?原来,作为商业化的运作,保险的费率厘定是每个公司的精算部门自行确定的,精算过程中既要考虑提供这些保障给客户的成本,也要考虑公司运营和销售产品过程中需要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因素,还要根据公司自身的投资收益水平等因素,来做综合的测算,因此两家公司的同类产品,哪怕保险完全一致,最终出来的产品费率,很少有费率完全相同的。 [1][2]下一页●除外范围 同样地,即便是相同的价格,相同的保障范围,如果条款中对于除外的范围变数不同,也就相当于价格不同,原理同“保障范围”那一部分。因此,要仔细阅读除外范围。 ●各种条件设置 同样的保障范围,同样的除外,同样的价格,却也可能出现性价比的差异。因为还可能有“观察期”、“免赔天数”等条件设置的不同,在健康医疗类险的比较中,特别要注意这些。如小王看中了D公司和E公司两款类似的重大疾病保险,对于重大疾病的保障范围和利益都是同样的,除外范围也都一样,都是按照行业统一规定的八项除外,给小王的报价也就每年差了20元。 这时候,小王应看看两者对于“观察期”的设置,因为按照规定,在观察期内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可以不进行理赔只作退回保险费的处理,过了观察期才可以享受正常的保险利益。最后,小王发现D公司的观察期为90天,而E公司的观察期设置为180天,那么即便每年贵20元,小王也不妨选择前者。 又如,丙丁两家公司都有一款住院医疗津贴保险,保险条款的表述也都一样,都是一旦住院,每天给付被保险人100元的住院津贴,除外条款表述也一样,报价也相同。 但仔细查看条款后发现,双方对于“免赔天数”的说法有差异。丙不设免赔天数限制,一旦住院就开始给予津贴,而丁设置了三天的免赔期,那么显然丙产品的价格是相对较低的,丙的性价比更高。 ●收益结算水平 如果要购买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险种,则还要比一比各自的收益水平情况。 对于分红险、万能险、投资连结保险,缴纳的保险费仅仅是其真正价格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的“价格”可以从今后的收益来得到体现,也就是说,如果今后收益回报高,那么相当于抵消了一部分的价格成本,从绝对价格而言就低了;反之,产品的绝对价格就显得较高了。 ●费用收取率 如果是打算购买万能险和投资连结保险,还不得不仔细比较一下每款产品各项费用的收取。 万能险和投资连结保险收取保费之后,都是在扣除了各种费用之后,剩余资金放入投保者个人投资账户中用于资产累积。因此,前期费用扣除得多,对投保人而言,可以进入投资账户中的钱就会少。 这两类保险产品前期需要被扣除的费用,主要有初始费用、风险保险费、保单管理费、资产管理费等;此外后期被收取的费用包括买卖差价(部分产品已经取消了这一差价费用)、退保手续费等。在选择这两类产品之前,都要了解清楚。邓薇整理自《理财周刊》
前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