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5月11日,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为全市加快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蓄势待发,砥砺前行。我市(特区、区)将围绕建设幸福六盘水这一愿景和推动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三大目标,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提升行动,走出一条“三地同城、城乡融合、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凉都新未来提供强大支撑。
六枝特区
三年内完成历年已列入计划的未建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16个,完成背街小巷改造40条;五年内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2个;
向上申报新型城镇化基金项目70个;
建成智能化停车位个;
到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01%以上;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5%以上;
……
“十四五”期间,六枝特区将积极融入渝贵高铁经济带、贵阳—安顺—六盘水发展走廊和黔中城市群,将六枝建成“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六枝城区建成25万人口以上Ⅰ型小城市。
规划引城,掌好城镇之“舵”。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钟山—六枝”城镇发展走廊,积极打造“六枝—关岭—普定”城镇带,坚持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六枝特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构建“一心双轴五强镇”城镇体系,形成中心集聚、多级联动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域“东大门”战略作用。按照“东拓西延、南扩北改”思路,拓展城市空间,构建中心城区“一轴两心两翼多点”城市空间格局,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铁新城、南部新区、城东拓展区,形成核心节点区域,“十四五”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8平方公里。建立新型城镇化项目库,储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更新等新型城镇化项目个。
建设扩城,铸就城镇之“形”。运用市场化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推进棚户区(城中村)、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全力做好纳晴、六安高速公路建设服务保障。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瓶颈路”拓宽工程,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8.2公里/平方公里。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0公里,城镇供电可靠率达99.86%,建成5G基站个以上。推动天然气管道向落别、岩脚等乡镇延伸。强化住房保障,累计筹集政策性租赁住房套,发放城镇保障家庭租赁补贴1户。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9所、中小学所、职校1所。加快医疗卫生机构提质扩容,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至9张。完善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推进六枝综合体育馆、健身步道等项目建设。突出特色打造新窑、关寨商贸物流类,岩脚三产融合类,木岗先进制造类,牂牁体育运动类等特色小城镇,形成城乡统筹、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空间布局。
管理靓城,塑造城镇之“治”。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专项整治和常态治理相结合,依法依规“拆违控违”,大力整治“脏乱差”,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小区居民自治,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城镇治理格局,巩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完成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工程及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均达95%以上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地。
运营兴城,开启城镇之“变”。用城镇品质吸引人、用优质服务留住人,中心城区每年新增人口1万人以上。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城镇累计新增就业7万人以上。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各类市场主体达5.8万户,规上企业户。深化“一区三园”改革,聚焦首位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完善配套产业,年六枝经济开发区迈进百亿级开发区。强化新型城镇化人才支撑,激发城镇创新创业活力。落实人地挂钩政策,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盘州市
“十三五”以来,盘州市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国家、省、六盘水市要求,又具有盘州市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先后成功撤县设市,获批全国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并顺利通过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评估验收。截至年底,中心城区人口达38.97万人,较年末增加21.37万人。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盘州市城镇建设呈现了“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完善、运营管理水平提升”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特色城镇各具特色。
下一步,盘州市将按照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精神,抢抓盘州纳入黔边城镇带及重要区域支点城市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力争到年末,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6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规模达50万人以上。
着力提升城市能级。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贵州“西大门”作用,积极融入滇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新能源、商贸物流、山地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以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重点,持续完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十四五”基本建成贵昆经济走廊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优化城镇发展体系。以优化城镇空间功能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逐步形成以红果中心城区为核心,以特色城镇、特色集镇为支撑,构建“一心两带三区多节点”新型城镇发展体系(一心:指红果中心城区;两带:沪昆发展带和毕水兴发展带;三区:中部、南部和北部协调发展区;多节点:主要指以柏果、淤泥、石桥、大山等乡镇作为示范镇,带动其他特色城镇和村寨发展)。
全面提升城镇品质。以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的“三改”为载体,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着力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让城市更宜居、更健康、更美丽、更安全。以物流、会展经济、教育文化等为重点,着力培育城市新兴业态;以湾田盛世文旅综合体、月星环球港、恒立大世界、百盛商业广场等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城市品牌。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力推进教育改革,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十四五”期间完成新改扩建学校所(其中幼儿园69所、小学25所、初中11所、高中6所)。着力优化医疗资源结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医疗领域,积极引进肿瘤、妇产、医院。医院提质改造,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创医院。
大力实施人口战略。全面放宽各类转移人口落户限制,推行居住证制度,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旅游+地产”融合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市外人员来盘生活工作。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延伸覆盖。推动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水城区
水城区将抢抓水城撤县设区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幸福六盘水·美丽东城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和产城互动发展的思路指导下,着力将水城区打造成山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全省新材料产业战略基地、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
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大局,高站位谋划水城发展。水城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深度挖掘水城的特色工业、山地农业和凉爽气候优势,建设推进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支撑的新型山地城镇化,是“三个圈层”区域一体化和产业融合指导下的城镇化。第一个圈层,就是水城区域范围内的内圈,第二个圈层,就是“1+7”(水城和周边的六枝特区、纳雍县、威宁县、宣威市、盘州市、普安县和钟山区)区域融合发展中圈,第三个圈层,就是加快融入黔中经济区、滇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大湾区(中山市东西部协作)、环渤海(大连市帮扶)的外圈。具体来说,第一圈层强调产业支撑和经济功能,第二圈层强调协调发展和互动,第三圈层强调对外开放和加快“内外大循环”。
围绕打造幸福美丽东城区,高标准推进城镇规划。城区规划总面积平方公里,“十四五”末力争城区常住人口达35万人以上。城市空间布局为“两片区六组团”。双水城市综合服务区功能定位是美丽东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分为以商贸服务和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塔山组团,以政治文化、综合服务与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双水组团,以文化教育和居住为主导功能的以朵组团。老鹰山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为贵州省基础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分为以新材料、新能源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老鹰山组团,以“三线”文化生态旅游为支撑的观音山组团,以临港产业园区为支撑的机场组团。
围绕打造幸福美丽东城区,高品质推进城镇建设。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三改”工程。重点加快朝阳片区、文阁片区等8个棚户区改造,启动小河矿、观音山矿、老鹰山等9个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推进麒龙公园里、香山美域、恒维国际生态城、祥和人家二期等居住小区建设,年建成居住小区56万平方米以上。大力推进“六网建设”。着力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推进区职校、医院、康养中心、体育馆等一批重点公共工程建设。强化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把双水河打造成集商业、步行、康养、特色街区为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重点推进玉舍、发耳、阿戛、米箩等一批产业型、工矿型、文化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着力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城镇生活圈,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有效集聚。
围绕打造幸福美丽东城区,高质量推进城镇经济发展。按照产城融合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努力实现工业倍增、农业“接二连三”、服务业不断拓展。经开区围绕基础材料首位产业,重点推进铝产业集群发展,协调推进玄武岩、锂锰新材料、能源化工等产业发展,年预计实现产值亿元以上。大力实施大旅游、大健康、现代物流等十大服务业工程,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步行街经济”、城市商圈经济及小城镇经济,带动城镇商业发展。同时,高水平推进城市和城镇化管理,以文明城市创建为主抓手,创新城市治理模式,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推进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品牌。
钟山区
钟山区将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做强城镇经济,提升城镇品质,做大人口规模,提升城镇吸附力、承载力、竞争力,确保到“十四五”末城区常住人口达70万人以上。
坚持以产业经济为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内生动力。
——聚焦“工业突破”,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重点实施工业倍增行动,集聚发展首位产业、潜力产业,强力推动野马寨电厂热电联产改造、水钢焦化厂扩能提质、华气大功率发电机组制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力释放煤炭产能,配套引进一批用热、用电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力争把水月园区、大河经济开发区建成亿级重点开发区。
——聚焦“市场主体”,深入实施“百企引进”、“百企改造”工程,从机制上消除影响市场主体发展障碍,加大要素服务保障力度,优选一批企业重点扶持、重点打造,推进企业“微升小”“小进规”,增大经济发展“细胞”体量。
——聚焦“消费升级”,把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与推动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依托区位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建成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发嘎坡货场、京东物流园等项目,辐射带动市内及周边区域要素向市中心城区流动聚集;以承办市第七届旅发大会、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和六马赛事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引进投资经营主体,下大力有序盘活旅游资源,真正实现旅游“留人、留钱、留心”。
坚持以功能完善为抓手,推进城镇品质稳步提升。
——抓好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加快凤凰东路、钢城大道等路网建设,有序推进中心城区供热管网铺设,到年末实现市中心城区居民小区、学校、医院、酒店供热全覆盖,新增城镇供热面积达万平方米,建成5G基站0个以上,新增停车位3个以上。
——常态化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抓好公共服务品质提升,以“全市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和健康养老示范区”为目标,大力抓好教育改革,到年新增幼儿园学位2.7万个、义务教育学位6.67万个。
——医院二期、医院、医院等项目,加大骨干医师、特色专科医师引进力度,提升医疗卫生供给质量。加快建成明景小区、凤苑社区等日间照料中心,加大双洞康养小镇建设进度,开展一批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重点加快永顺里、火车站、松坪等棚户区项目攻坚突破,迅速分批恢复启动荷池、德坞老街、八家寨等棚改项目建设。启动98条背街小巷基础改造工作,强化综合整治提升。
坚持以解决瓶颈为关键,做好城镇发展要素保障。
——围绕“钱”的问题,精准策划包装项目,按照“地块平衡、区域平衡”原则,算好新型城镇化项目投入产出账,紧盯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中央预算、专项债券等政策资金投向,加大向上推介跟进力度,积极与社会资本方、金融机构等对接,争取最大限度撬动资金支持。
——围绕“地”的问题,科学控制城镇空间开发边界,引导房开企业优先使用棚户区改造项目地块,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用好土地增值收益,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低效闲置土地,大力清理整治违规占地、供而未用土地和城市建设项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围绕“人”的问题,实施重点人才倍增行动,积极引进一批高技术专业人才;实行城市落户“零门槛”政策,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在城镇买房、生活,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加强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强化住房保障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转移接续,确保进城人口留得住、过得好。-05-1:00:00:0——看六盘水各市(特区、区)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content_.html21以人为核心打造区域中心城市/enpproperty本文来源:六盘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