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宣威市板桥街道下村双坝小龙虾养殖基地看到,4位工人身穿防水衣,正在虾塘里收网捕捉小龙虾,活蹦乱跳的小龙虾用不了几分钟就装满了好几箩筐,然后运送到分拣中心装箱发往贵州等地。
“我专职负责小龙虾的养殖管理,基地建成3年来运行良好。”负责管理养殖基地的张宏伟告诉记者,“我们基地吸收了当地12名群众作为公司员工,由于管理精细,成为产量最高的小龙虾养殖基地,亩产小龙虾公斤左右,平均产值可达元。”
“负责捉虾的工人每月工资都在元左右,并且都是按时发放。”作业组组长张闯说,“我每月工资有多元,我很满足。”
板桥街道*工委副书记朱恩锐介绍,小龙虾养殖是板桥街道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项目采取“上海援滇项目+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至今已经在街道实施了3期,龙虾养殖基地由当初的亩发展到现在的多亩,带动了下村、庄子、西边、东屯等村(居)委会的余户农民增收。
目前,小龙虾养殖产业已经由板桥街道向其他乡镇辐射推广,成了带动山区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本报记者张雯通讯员沈良斌
(责任编辑:高原)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