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是宣威人在数百年腌腊肉的实践中创造出的腊肉精品。宣威火腿成品形似琵琶,只大骨小,脚细直伸,皮薄肉嫩。外观皮面呈棕色或淡黄色,切面肌肉呈玫瑰色,骨呈深红色,好似一股血气凝聚在内,油润有光泽,脂肪呈乳白色或微红色。食之酥脆,香而甜,油而不腻,咸淡适中。因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又称为云腿。
腊肉最早出现在《周礼》、《周易》等典籍中,书中记载的“肉脯”和“腊味”就是腊肉,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在民间,学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束脩”(指10条腊肉)。宋代以后,腊肉成为老百姓春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所以民间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腊肉”一说。据传,火腿是宋朝抗金名将宗泽在行军打仗时,将一时吃不了的猪腿腌制起来偶然发明的,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农户宰杀的年猪,短时间内自食有余,出售又受流通限制,便用食盐腌制加工后贮备,以便随时食用,这就是腊肉。经腌制的猪肉,后腿腊肉切开后香气扑鼻,颜色嫣红似火,故称火腿。
宣威地处滇东北,冬季气候寒冷,适宜腌制腊肉,腌制时间每年从霜降开始到立春结束,主要集中在冬至到小寒期间。火腿精选当地农家半散养的乌金猪和黑猪后腿为原料,挤尽淤血,放盐揉搓,经过腌制,并在宣威那种独特的地域地理气候环境发酵、风干,次年端午节后,火腿即可腌熟。成熟的宣威火腿肉质弹性滋嫩,质感油而不腻,香味浓郁飘逸,其风味独特与浙江金华火腿、江西安福火腿齐名媲美,被美称为华夏三大名腿。
清光绪年间曾懿编著《中馈录》,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宣威县志》载,清雍正年间,宣威火腿就以身穿绿袍,肉质厚,精肉多,蛋白丰富,鲜嫩可口而享有盛名。原来,宣威火腿多为农户手工腌制,产量低,且多是自腌自食。20世纪初,浦在廷等人集资兴办宣和火腿公司,开始规模化和商业化腌制生产宣威火腿,并于年参加广州食品赛会,孙中山先生品尝宣威火腿后,觉其色鲜肉嫩,味香回甜,食而不腻,备加赞赏,留下了“饮和食德”的题词,从此宣威火腿名声大振,远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如今还出口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
宣威火腿吃法多样,可炒、蒸、煮而食,也可切块烧烤至焦黄,以排出肉表腊味,再洗净煮熟,切片食用,色、香、味俱佳。特别是用沙锅煮熟而食,更能品尝到宣威火腿的美味,其汤色清亮,味道鲜甜,肉质红嫩细腻,肉香馥郁,口感纯美。
几百年来,火腿伴随着宣威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火腿的发展促进了宣威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巨大进步,火腿也融进了宣威的山山水水,成了宣威最负盛名的文化标志。
火腿因宣威而得名,宣威也因火腿而获火腿之乡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