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中医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8/5798368.html本文转自:掌上曲靖
明代贵州乌撒卫,今云南宣威市出了一位被人称为“三台”神君的缪文龙。“三台”指抚台(巡抚)、宪台(按察使)、清*御史台;神君是过去老百姓对贤明官吏的敬称。
缪文龙(年—年),字见甫,号阳泉,明朝乌撒卫(今云南宣威)人。祖上为松江华亭人,到乌撒卫以后编入*籍。
缪文龙出身书香门第,家风好家教严。祖父缪仁,经常帮助他人,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做好事不留名或不让人知道。父亲缪良玉,字子瑄,正德庚午举人,历任鹤庆府教授、营山县知县等;抚养早孤的侄儿缪文明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乡人羡慕;购地十余里,每年收入粮食上千石,资助乌撒卫贫寒读书人参加乡试或到国子监读书。一次突发火灾,唯独缪文龙家的房屋没有被烧着,杨慎经过此地,听说此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笔一挥,为缪文龙家题匾曰“瑞室”。
缪良玉考中举人,同乡张演送来一些鸡蛋给缪仁表示祝贺。缪仁见一个鸡蛋上隐隐有龙纹,觉得十分新奇,把它当作宝贝一样拿在手里摆弄。缪良玉的妻子解氏即将分娩,梦到坐在灶台上,后来生了一个男孩。缪仁认为这些都是吉兆,就给自己的孙子取名为“文龙”。
缪文龙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幼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天性自然,不虚伪,不矫揉造作,做事认真,敢于负责,不避艰险;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善于写文章,不到十五岁就考上秀才。嘉靖十年(公元年)考中举人,十七年(公元年)考中进士。他先是“观*户部”,相当于在户部实习,主要是明达*体、增加经验、丰富阅历、提升实际工作能力,之后出使四川、陕西,非常谨慎和稳重,不少人认为他有才能、将来能干成大事,由此知名。
之后,缪文龙出任石首知县,崭露头角。因为精明能干,善于处理诉讼事务,被上司派到松滋县解决墓地之争。他调任松滋知县仅一个月,充分了解事情原委,成竹在胸,以理服人,几句话就让原告、被告心服口服,达成和解,不再上告;双方为一块墓地争讼四十年的案件就这样解决了。然后,回任石首知县,修筑二百余里长堤,为群众根治水患,田地、房屋安然无恙。其间,两次担任乡试考官,所选拔的多为德才出众的士子(即“两入文幕,多收奇士”)。张坦《石首县志.卷之二.名宦五》有:“缪文龙,贵州乌撒卫人,戊戌进士,嘉靖庚子来任。德器深厚,行*仁恕,赏无私喜,威无私怒,推诚御物,不任权数。食不兼味,囊解余积,谦静声称,足孚远近。癸卯征为南台御史。临行,出衣物以赏窘贫。士民至今思之。”可见缪文龙不滥用权力,公正无私,生活简朴,经常接济他人,乐施好善,有其父缪良玉之风。倪文蔚、蒋铭勋《荆州府志卷之三十九.名宦》有:“缪文龙,乌撒卫人,进士。嘉靖十七年知石首,*务宽仁,推诚御物。征为南台御史,临行,出衣物以资士民之贫窘者。”南台御史:南京都察院御史。明代底层群众,经常缺衣少食,常有“悬磬”(极度贫乏)“鹑结”(衣服打满补丁)者。缪文龙如此体恤百姓,推衣解食,对于寒士贫民来说,算得上是雪中送炭了。
任南京都察院河南道监察御史(正七品)时,刚正不阿、正气凛然、执法严明、毫不畏惧显贵。刘辅《明故大中大夫监察御史阳泉缪公墓志铭》(见于刘沛霖《宣威州志.卷七》)有:“当时有人聚众闹事,侵犯湖广贵州一带,杀官夺印,横行郡邑。”总督调兵捣其巢穴,没有抓到为首肇事者,仅抓到一些小喽啰就上报“取得胜利”,如此敷衍了事、息事宁人;如此纵容,致使他们再次闹事,当时没有人敢于说出真相。缪文龙上奏弹劾,据理力争,使责任人罢官去职。朝野上下称其为真御史。后来,巡视江南一年,地方百度维新,水盗闻声远遁,不敢放肆。
此后,他请假回家养病,顺带看望均已年逾八十的父母,每餐亲自喂食双亲。想辞官在家为父母养老送终,其父缪良玉、其母解孺人不答应,认为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他们在家有其弟缪文凤照顾,叫儿子缪文龙假期一满,赶快赴任,为朝廷尽忠履职。
接着出任四川清*御史,职责主要是清理*籍户口,检查落实跟补、勾补事项;清点*队人数,防止*官谎报空缺,骗取粮饷;负责马*、*器等事务。时值四川巡抚、按察使有事离职。缪文龙就暂时代理巡抚、按察使的职务,既明察秋毫又诚信待人;既审慎用刑又不稽延狱讼。办事效率高,一旦收到公文,就立刻办理,批答若流、案无积牍、庭无滞讼、狱无冤囚。驭下有方,属下官吏不敢藏奸使诈;明镜高悬,老百姓没有冤屈。四川人感恩戴德,把他称作“三台”(巡抚、按察使、清*御史)神君。
他身在庙堂,心系桑梓。上疏罢去贵州、迤西一带堡铺为过往官吏供应马匹的差役,同时增加在这些站铺服力役的人夫的口粮。疏请修筑了乌撒卫后所城,积极维护地方治安;倡导新建沾益州学,着力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和大力培养人才,推行朝廷教化。
父母去世以后,守丧期满除服,缪文龙又先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四川左参议、云南屯田副使、云南左参*等,均有善*美名。
出任四川左参议,分守重庆、夔州。为朝廷监督采伐木料时,十分辛苦,到播州,时值吴昆、赵懋(也作“赵历”)聚众闹事,他身处危险境地,却设法剿除暴乱,使得地方安定无事。任云南按察司屯田副使,革除卫所*官利用*田交税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而从中渔利、中饱私囊的陋习,清理隐瞒不报的应税*田,清还被*官侵占的*田,严治各种各样的侵夺税粮行为,严格执行*田赋税制度。卫所的税粮由地方官府征收,卫所*官不再征收,杜绝了*官征收税粮中易发的贪婪成性、横征暴敛,相关百姓受剥削荼*的现象。屯垦的*士认为此举很公正也十分方便,称颂缪文龙者遍及全滇。面对武定府土著瞿氏与其儿媳索林之争,亲自前往劝说,不费一粒粮食,不发一箭,不伤一人,而调解成功。后来,武定府土著瞿氏、索林、凤继祖(瞿氏的养子)又争权夺利,缪文龙认为此事突发,武定离省城又近,一时难以征兵聚粮,不如安抚他们,避免矛盾激化。上司不听他的建议,导致事情难以收拾,险些酿成大祸,最终还是采用了缪文龙的建议,以安抚为主,逮捕了索林及其亲信郑鋐等,让瞿氏暂时代理武定土知府,姑且饶恕凤继祖之罪,令其改过自新。
缪文龙为家乡做了不少事情,为人称道。比如,购置祭田,为家族祭祀提供了经费来源;修葺祠庙,为乡人崇圣礼佛提供了场所;修桥补路,便于人们出行;出资疏浚沟渠,为田地提供可靠灌溉用水;接济乡里孤贫,扶危济困。这些善举,离不开其弟缪文凤的鼎力支持和积极落实。刘显世《贵州通志.人物志四.分部.明三*事》“缪良玉缪文龙”条、刘辅《明故大中大夫监察御史阳泉缪公墓志铭》等对此多有记载。
因为公务繁重,作息无规律,身体失调,缪文龙卒于任上,年五十六岁。当时,不少人听到他去世的消息,非常难过,有的痛哭之“如丧考妣”。
嘉靖乙未科进士、云南前卫人刘辅为其撰写墓铭,写道:“鸿才难得,骏名不易。备此二者,天运必忌。嗟嗟我公,才名媲美。文章勋业,凿凿可纪。孰云罔嗣,不死者存。况有难弟,足绍芳声。石龙之阳,玉韫珠藏。我铭其石,弥久而昌。”
缪文龙著有《奏稿》《诗文集》《武定或问》等各若干卷,皆失传。王秉韬《沾益州志.卷四.艺文下》收录了缪文龙《星回节咏》一首。
斯人虽逝,英风常存!“三台”神君缪文龙,值得今人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