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南门古城牌坊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本文来源:铜仁日报」

这就是一座古城的印记。

走在中南门老街上,总要想起那幅“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的对联所描绘的景致,与中南门实在相去甚远。中南门街衢交通,里坊相映,远不止三坊七巷;府后街人声鼎沸,歌舞盘旋,东山上丛松繁茂,有揽星阁相伴,从不寂寞;三江汇流处,有跨鳌亭相依,有江边垂柳凝望,有古城墙相拥,从不孤独。一条条街道,有座座牌坊点缀,故事随之而来,文化文明也随之而生。

中南门牌坊匾额通识

牌坊,也叫牌楼,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象征。其历史源远流长,《诗·陈风·衡门》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之句,这是现今发现最早的对牌坊的记载。中国的牌坊规制,一般依照唐朝的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街道分割成若干小区,这些小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从形式上讲,牌坊一般就两类:带顶的和不带顶的。传统的说法就是出头的或不出头的。出头指的是间柱高于明楼楼顶,也叫冲天式;不出头的是间柱在屋脊内,最高处就是楼的正脊。因其规模的大小,有一间二柱、二间三柱、三间四柱不等;铜仁民间工匠立房子称“三柱二瓜”“五柱四瓜”“七柱六瓜”与此意相近。

铜仁的牌坊主要修建于明清,大抵与铜仁古城的城市变迁关联,与土城变木城再变石城关系甚大。复建的牌坊有单门式的,如“天河街”“承流宣化坊”,三门的有“中南门街”“东便门”“棂星门”等。有门楼式的,“*土街市楼”“江宗门市楼”。最具文化性的是“承流宣化坊”“百舸辐辏坊”“西台四杰坊”“父子进士坊”“万里干城坊”“三藩保障坊”“铜江通济坊”“江通云梦坊”“山接巉丛坊”。从内容上看,主要有标识类、地理描述类,功德类,功名类。“中南门街”“东便门”“棂星门”“*土街”都属于标识类;“承流宣化”“三藩保障”“万里干城”属于功德类;“铜江通济”“百舸辐辏”“江通云梦”“山接蚕(巉)丛”属于地理景观描述类;“父子进士”“四台四杰”属于功名类。从材质上看,只有石质和木质两类。从风格上看,以南派、徽派为主。雕刻手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均有体现。中南门的牌坊建筑都有楹联,向全国征集遴选而成,书写都是当代大家名家,这为古城增色不少,与门楼、牌匾、雕刻、绘画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南门的一派风光、一脉文化。这些牌楼门楼牌坊,对这个城市是美化,也是装饰。艺术的瑰丽得以展现,审美的价值得以提升,文化的内涵得以彰显。一座座牌坊就是一件件的雕塑工艺品,它华贵艳丽,光彩照人。

中南门牌坊含义解读

中南门古城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除了文字直接表意意外,还要通过牌坊上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或表达高贵和尊严,或指人才出类拔萃,或颂扬丰功伟绩,或旌表科甲功名,或表彰德行节操。很多牌坊前或者后,都伫立狮子,象征的是力量和威武;狮子也相当于门卫,有震慑邪恶的功效。牌坊很小,学问极大。

铜仁古城东南西北四门,为明景泰年间铜仁知府朱鉴修建,当为土城,木栅栏形式,较简陋。明嘉靖年间,知府李资为了解决治下“城狭民稠”“民多居郭外”现状,选择城东北地势宽广平坦的地方增扩新城,改用砖石砌城。明嘉靖二十九年(年)分守铜仁守备张大儒,经历刘仲芳等再次修筑铜仁城墙,开启七门:东门、北门、西门、正南门外,西面为便百姓挑水,加了一个便水门。南面,由于修筑了三个城门,便从上而下依次叫做正南(又叫做江宗)门、中南门和下南门。中南门最终发展成铜仁一个重要的码头,以中南门为指向的街区便也在了铜仁的商贸中心,“中南门街坊”便出自于此。现存的标识性城门“中南门”“下南门”尚在;复建的牌坊有“中南门街”;北门、便水门、东门不在江宗门半岛上,不在修复之列。东便门为新修的,为东向出入方便指示。复建的“*土街市楼”立与五显庙半岛,是有指示性的街市标志性建筑,属于隋唐风格,标志那个地方是铜仁隋唐时期万安县、静人县的经济文化中心,其楼临江凛冽,高大雄伟,可用壮丽形容。而“府后街市楼”立于江宗门半岛中心,标示明清建府后江宗门半岛是铜仁的经济文化中心,从来都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棂星门是独特的,也是专指的,是文庙或学宫前独有牌坊。铜仁府文庙,明朝铜仁建府后修建,原在老县城大十字往小十子方向街道左侧,上世纪90年代才拆毁;现恢复在东便门左侧东山之下,与书院并列。铜仁学宫原址在道坳上,清朝修建,是大书法家严寅亮曾经教学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拆毁;现恢复在中南门街陈家巷原朱氏民宅。铜仁只有这两个地方有资格修建棂星门。铜仁府文庙是铜仁三大府文庙之一(另有石阡府文庙、思南府文庙)。文庙,也称孔庙,其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四合宫殿体系,由西至东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缺)、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南北两侧配殿等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像进入了最高学府。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可惜此次由于地势限制,没有恢复。棂星门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的牌坊。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后人以汉灵星祈年与孔庙无涉,又见门形为窗灵,遂改为棂。”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坊高10.34米,圆柱上下两节,前后石鼓夹抱,两节相交加石戗柱斜撑;为斗拱结构。

这四块牌坊描述了铜仁山水特征和地理优势。“铜江通济”说的是铜仁锦江往来通达。铜仁河网密布,发源于梵净山的河流很多,许多都是锦江支流。锦江江面开阔,水势平缓,适于航运商贸,自古以来都是中原直通西南的重要水上交通线,历为“商贾繁荣,往来如织”。由常德铜仁码头到铜仁江宗门码头再到松桃寨英码头,形成了一条繁忙的运输线。外边的食盐、洋货、陶器进来了,铜仁的桐油、茶叶、药材、土布、牛皮从这里出去。抗战时期,还成了重要的物资转运站,著名的任显群还担任过闵孝转运站站长。铜仁的码头文化,要上溯到战国时期,楚国芬瑁伐濮,秦国司马错伐楚,庄蹻征西,都使用了铜仁的乌江、锦江来开展兵运、货运。之后始于汉代的迁民垦殖,屯边屯田,水运都起到了很大作用。明初的湖广填四川,铜仁是中转站,大批的西迁移民,风雨兼程,历尽艰辛,在铜仁这片山青水秀、土地肥沃、适于渔猎农耕的地方安顿下来,把这里当成世外桃源;何况这里还有朱砂、铜矿、茶叶等资源。据《黔游纪略》记载:“铜仁滨河……船舶往来,日凡数百十号,商务不衰。外商在铜开设洋行五六家”,城内有大中商户余家,成为黔东和川东一带各种土特产和省外常德、汉口等地工业品的集散中心和销售市场,年销桐油余吨,牛皮、五倍子、生漆、土碱、吴茱萸约万千克,百合粉、洋芋粉多担,水银27.5万多千克,朱砂2.5万多千克。-年,城区人口由1.2万余人猛增至2.3万余人。商号开始走向专业化,更趋于集中经营,出现了“八大商号”;年,仅经营山货土产一项,八大商号获利都在10万大洋上下。“铜江通济”坊便是赞铜仁舟揖往返水运昌盛,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的盛景。

“百舸辐辏坊”,立于中南门街口,意思是船舶云集,形容像车辐集于车毂一样。“江通云梦”说的是铜仁这条江通达洞庭湖,进入中原,说明铜仁水运发达。“云梦”为已消失的古泽名。据《汉书.地理志》等汉魏人记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晋以后的经学家将古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唐代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谓云梦,指的就是洞庭湖。铜仁锦江入沅江最后入洞庭,故曰“江通云梦”。

“山接巉丛”描写了贵州山区的特点,山山相连,起伏连绵,山势高峻,山峰峻峭。以前西南行路难,现在却是旅游的理想地,成了开展山地旅游的重要资源。

这三块牌坊都是明代所建。立于逸群小学路口“承流宣化坊”表达的是朝廷的愿景和知府的理想。最早的字面意思就是地方官奉君命教化百姓,可使文化流传,百姓更有教养,国家也会更加兴旺。董仲舒是首倡者。《汉书·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承流”,谓接受和继承良好的风尚传统;“宣化”,就是宣扬朝廷安抚*策,感化黎民百姓。自古以来,中原就是发达地区,开蒙的时间较早,文明的脚步也相对较快,到了明清时期承流宣化就主要针对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边疆或少数民族地区了,尤其是还没有归流的地方;西南就是重点地区。因此流官的的意思不仅仅是指挥官和流动的外来官,还肩负着传播教化的责任;就是广施朝廷恩泽,传播先进文化,加强文明建设。使“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落在实处。这也该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万里干城”“三藩保障”,立于府衙广场贵州总兵府右侧。“万里干城”的“干城”,指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万里”指遥远的边疆;合起来,意思是我们就是边疆的保护神,是百姓安定、江山稳固的重要基石。这是朝廷交给的核心任务,除了宣化,还要宣威。自古西南,远离朝廷,民风彪悍,匪患猖獗,民变不断,战事频仍,朝廷自然恩威并举,以保承流宣化的任务得以完成。因流官、总兵的不懈努力,铜仁的社会得以稳定。以致福康安、何琳这样的股肱大将,也殒命于黔东湘西平乱战事。“三藩保障”中的“三藩”,在清初本是特指,清*进入山海关后,由于自身八旗兵实力不足和中国地域的广大,所以扶植了三藩*队,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和南明的先锋,即“以汉制汉”。三个割据一方的汉族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就是扶持的重要对象。“藩”意思是藩篱,屏障;指封建王朝的属国或属地。三藩实际上都是朝廷的藩属地,铜仁辖区分属广西、云南。“三藩保障”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是边疆的保卫者。某种意义上,这两坊,也是在旌表功绩,彰显朝廷的文治武功。

中南门古城复建,在科举功名类上,选择了前两坊复建。在铜仁,人们引以为豪的是历史上的那些著名人物,在文庙乡贤祠、衙门里的知府榜,总兵府的*事人物,林林总总上百人;值得立坊的并不多。从古代铜仁选取人物立坊的标准看,主要还是有功名者或科举优异者。或是为了“大造斯文”,杨芳、田仰两个一品大员以及五大尚书,均未立坊,原因也在于此。

如“西台四杰坊”:明万历三十七年(年),明神宗朱翊钧敕建于京西,现移建到书院左侧连接中南门老街路口。四杰指的是田秋、李渭、敖宗庆、萧重望,都是明万历思南府人,同时代亦同进士出身同朝为官,均有良好官声,故响动朝野,皇上看重,敕造牌坊,亦不足怪。

田秋(-年),明正德九年(年)中进士。嘉靖九年任礼科左给事中,官至四川、广东布*使。后因一篇《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奏请在贵州开设考场、开乡试,而闻名全省。到嘉靖十四年,田秋上疏获准。十六年起贵州正式开科,获解额25名。这是贵州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因此田秋被奉为推动贵州教育发展的首功之臣。有他,也才有明清两代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伟绩。

李渭(-年),进士出身,官至云南左参议。为王阳明私淑弟子,与孙应鳌、马廷锡同为贵州阳明后学三大传人之一。晚年辞官还乡,在思南府城北开设“为仁书院”讲学,兴学黔中,开黔北学风,学者如影相从,使黔北文人蔚起,代不乏人。明神宗特赐联赞誉:“南国身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

敖宗庆,祖籍江西新喻,后落籍贵州思南府。明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云南巡抚。任职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倡导节俭,反对侈靡,号令垦荒耕织,重视农田水利,颇有*声。历官四川布*使,后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不久被劾贪庸不职,革职闲住。

萧重望(-年),明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至云南道巡抚、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在任期间,数十奏章,于安邦治国建功立业。告老还乡后,仍奏请五事,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

他们并称四杰,不为过也;为他们立碑建坊,以励后辈,是泽被后世之举。

立于中南门古街中央的“父子进士坊”,始建于明万历五年,贵州巡抚何起鸣为旌表陈珊、陈杨产父子功名修建。

陈珊(-年),铜仁府第一个进士。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及第,其子陈扬产明万历二年甲戌科进士。一门两进士,且为父子,顿时声名大振,传为佳话。“是时黔中父子进士,惟普安蒋氏、清平李氏、普定梅氏与珊四家而已”。

除此之外,陈珊的另外七个儿子也都考取有功名,有六个儿子在朝为官;陈珊的孙子和曾孙也有功名、做到了推官和知州,创下“一门同科两举”“四世科甲蝉联”盛景。一门十二贤士,实属罕见,堪称“一郡之冠”。陈珊著名的座右铭“士大夫能以居乡之心居官,天下必无冤民;能以居官之心居乡,天下必无请托”,也为明清两代的官家和学子奉为经典。为之立坊,利于宣化。

铜仁历史上记载的牌坊还很多,如原建于孔庙左右的“崇正学坊”“育真才坊”;如书院旁的“大造斯文坊”;万历三十年建于府治左右的“金殿传胪坊”“玉堂先兆坊”;万历十八年设于察院行台前的“御史台坊”;表彰科举优秀人才的“经元坊”“亚魁坊”“骢马秀衣坊”“弈世恩纶坊”;为表彰女性贞烈修建有“三烈坊”“贞节坊”等等,在前朝已损毁,本次复建有些取舍,也属正常。

几百年过去了,除风景地理指示性的标牌外,其他牌坊都是对“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人的记载,碑坊老了,房屋旧了,那些故事永远不老。人,只要你努力了,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为个人做出了贡献,总会有人记起的;当然,不一定非要立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