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不能治得好 http://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报纸版面
6月,芒种至。
在这个且收麦香,且种希望的季节,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南中烟)帮扶宣威市、会泽县的扶贫项目在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开出“幸福之花”,结出“希望之果”。
为推动宣威市、会泽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年至年,云南中烟分别向两地捐赠2亿元、2.03亿元,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今,个易地搬迁配套帮扶项目均已落地见效。
会泽县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医疗帮扶惠民心
走进宣威市龙场镇卫生院,环境宽敞整洁,科室设置合理,接诊井然有序。
“现在卫生院医疗条件好了,服务水平也大幅提升。”正在住院治疗的患者代乔芝说。代乔芝是慢性病患者,出院后,卫生院会给她开具慢性病卡,以后就医就方便了,还能享受国家慢性病补助。
龙场镇卫生院院长徐文云介绍,新建成的卫生院现有床位70张,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手术室、计免门诊、心脑血管救治站、慢性病管理中心等科室,同时配备医务人员41人,诊疗更安全、就诊更便利。
始建于年的宣威市宝山镇卫生院也是云南中烟的帮扶对象之一。该卫生院负责辖区内16个村(居)委会户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于设备陈旧老化、科室单一、床位不足等原因,医疗条件无法满足当地群众需求。年,云南中烟出资帮扶宝山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
“得益于云南中烟的有效帮扶,‘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格局在宣威市得以实现。”看着推拿诊疗室络绎不绝的就诊群众,宣威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徐平说,“以前群众‘熬病’(舍不得花钱看病),现在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好了,中医理疗已经成为群众健康管理的重要方式。”
据了解,年,云南中烟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万元,帮扶宣威市田坝镇、东山镇、龙场镇、文兴乡、复兴街道等8个贫困乡(镇、街道)扩建卫生院。同时,为保证部分贫困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云南中烟投入万元,帮扶新建贫困村卫生室41个,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
教育帮扶赢未来
走进会泽县以礼小学,校园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明亮的教学楼里书声琅琅;全新的现代化篮球场和足球场上,不时传来师生们的欢声笑语;楼道里的泥塑、绘画、手工作品等,展示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为保障会泽新城8万余名搬迁群众的子女就学问题,云南中烟斥资万元改扩建以礼小学,帮扶万元用于会泽县钟屏小学主体工程建设。目前,余名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群众的子女在这两所学校里就读。
“云南中烟支持学校建设,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命和担当。让搬迁群众子女走出大山,在条件优越的学习环境里就读,为孩子们托起了美好的未来。”钟屏小学校长李应宗介绍,学校学生大多是23个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两年前的入校平均成绩仅40多分,现在已经提高到80分以上。
钟屏小学五年级学生包广凤说,在学校和老师教导下,自己不仅改掉了坏毛病,回家主动做家务,父母忙的时候,还能做好饭等着他们回家吃。
据介绍,两年前孩子们刚转校过来时,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比较差,如今,孩子们都是讲礼貌、讲卫生、爱劳动的小模范。
产业帮扶谋出路
近年来,云南中烟在宣威市、会泽县等地打造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引导群众成为产业工人、职业农民、种植大户,帮助易地搬迁县城安置点群众实现离乡不离业、离乡可兴业。
年,云南中烟投入帮扶资金万元,助力会泽县打造万亩蔬菜产业基地。总占地亩的会泽县道成高原绿色蔬菜产业基地是云南中烟帮扶会泽项目之一。道成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友成介绍,蔬菜产业基地可带动搬迁群众稳定获得务工收入、自主发展创收、资产托管收益三笔收入,让当地农户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农家肥销售收入两笔收入,让村集体获得一笔收入。
原挂职宣威市扶贫办副主任的云南中烟干部夏勇表示,云南中烟创新“项目+资金”帮扶模式,将资金投入转化为街道固定资产,通过扶贫车间“筑巢”,吸引产业项目入驻,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年12月,先天残疾的梁忠磊带着先天聋哑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从宣威市文兴乡白药村搬进宣威市易地扶贫搬迁城区安置点复兴佳园。在社区的帮助下,孩子就近上了学,夫妻俩也在云南中烟投建的复兴佳园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能拿到元左右的工资,加上一家人元的低保,生活越来越好。
目前,阿里巴巴宣威市客户体验中心、诗雅服装厂等已进驻复兴街道扶贫车间。在复兴社区扶贫车间,像梁忠磊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搬迁群众有余人。
见闻
“项目+资金”助群众“家门口”就业
复兴佳园是宣威市唯一一个安置规模上万人的安置点,共有来自全市24个乡镇(街道)的人搬迁入住。如何解决迁入群众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地*府的一件大事。
在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下,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输血”与“造血”并举,投入万元,新建平方米的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覆盖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1.25万人,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扶贫车间每年可实现租金收益30万元,稳定吸纳至少名安置点贫困劳动力就业。”曾挂职宣威市扶贫办副主任的云南中烟干部夏勇介绍。
蔬菜分拣
复兴佳园扶贫车间是云南中烟“项目+资金”模式助力群众“家门口”就业的一个缩影。
会泽县新城搬迁群众逾8万人,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云南中烟筹集资金万元,帮助会泽县打造万亩蔬菜产业基地,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公司负责组织搬迁群众到基地务工。
走进会泽县道成蔬菜产业基地,工人们快速而熟练地分拣、包装着各类蔬菜。
“基地每年可种5茬蔬菜,年产14.6万余吨,年产值3.3亿余元。”道成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友成介绍,为防范经营风险,他们引进云南维康农业公司采取土地及设施租赁的方式合作,基地可带动搬迁群众获得稳定收入。
杜友成解释道,第一笔是务工收入,务工人员可以获得2.5万元的年收入;第二笔是返租倒包收入,即搬迁群众在经过培训掌握生产管理技术后,通过“返租倒包”的方式,实现订单生产、自主管理,按每户管理经营2亩计算,可实现余户搬迁群众户均至少有4万余元的收入;第三笔是资产托管收益,基地通过资产托管,每年可实现经营收益0余万元,80%用于公益性岗位,可提供公益岗位余个;20%用于补贴安置区“爱心超市”,引导搬迁群众以劳动换薪酬,以积分换物资,激发内生动力。
云南维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车间主任柴俊介绍,当前,基地常年和季节性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搬迁群众余人务工,人均年固定收入在2.5万元左右,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27岁的丁坤丽以前在昆明打包理菜,现在搬迁过来继续在车间干着老本行,凭借规范、熟练的技术,生产淡季每月都能挣到元左右的工资。
“在家门口工作,既免了房租、又能陪着孩子,更能照顾老人。”丁坤丽一边说着,一边迎向走过来的孩子,原来是丈夫带着孩子来接她回家了。
“这就是‘家门口就业’的幸福。”曾在会泽县挂职帮扶2年的云南中烟干部代龙鑫看着群众幸福的笑容不禁感慨,能为搬迁群众带来暖暖的幸福,就是对云南中烟帮扶工作最大的肯定。
固成果兴教育促振兴
剪根、修叶、装筐……在曲靖市会泽县宝云街道的蔬菜大棚里,来自会泽县火红乡的搬迁群众周引芬正麻利地割菜,这些生菜将连夜运往北上广等城市。
搬迁前,周引芬和丈夫带着一双儿女常年在外打工,一家人四处奔波,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让她发愁。年,他们一家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80平方米的新房,一家4口自费元,基本是“拎包入住”。
“*的*策好,让我们一家人住新房,打工也不用东奔西走。”周引芬告诉记者,搬迁进城后,夫妻俩通过社区介绍,在附近的企业找到了工作。3年过去了,有了稳定的收入,家庭生活有保障,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蔬菜产业基地
为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引导群众成为产业工人、职业农民、种植大户,解决易地搬迁县城安置点群众外出务工难、就近就业难的问题,年,会泽县在距离县城安置点仅8公里的宝云街道华泥社区,打造了集蔬菜育苗、水培、生产、冷链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项目。该项目属于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帮扶会泽项目之一。项目总占地亩,分为育苗区、水培区、生产区和冷链物流园,总投资5.34亿元,其中,云南中烟投入帮扶资金万元,主要用于蔬菜育苗大棚的建设。
该基地集蔬菜育苗、水培、生产、冷链物流为一体,主要种植油麦菜、意大利生菜、上海青等20余个菜品,年产蔬菜14.6万吨,销往香港、广东、河南等地,吸纳易地搬迁及周边群众名务工,人均年收入2.5万元以上,群众持续就业得到充分保障,村集体经济基础得到夯实。同时,育苗场和冷链物流园建成投运后,通过种苗供给、订单收购、统一销售的方式,带动五星、娜姑等乡镇发展蔬菜种植5万余亩,推动全县高原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产业链有效延伸。
蔬菜产业基地
在蔬菜基地吃过午饭休息一阵后,周引芬准时给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文艺洁打电话,提醒她上学时间到了。
记者来到以礼小学时,文艺洁正在班级清洁区打扫卫生。文艺洁以前在外地读书,一年级就转了两次学。回到会泽县,社区安排她在离家最近的以礼小学就读。这里整洁优美的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的学科课程,让文艺洁很喜欢。“我认识了很多老师和同学,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参加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文艺洁说。
和以礼小学一样,钟屏小学也是会泽新城的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学校。作为会泽县首个专门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问题的综合性小学,钟屏小学占地75.06亩,共有72个教学班名学生就读。
“为解决搬迁群众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云南中烟捐资万元,帮助会泽县新建钟屏小学、扩建以礼小学。”曾挂职担任会泽县钟屏街道*工委副书记的云南中烟干部代龙鑫介绍,在年至年两年间,云南中烟共计投入帮扶资金2.03亿元,用于帮扶会泽县脱贫攻坚项目建设。钟屏小学和以礼小学建成以来,解决了易地扶贫安置点多名适龄儿童就学需求,让更多山区孩子同等享受城区优质教育资源。
扶贫车间带动增收
年、年,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宣威、会泽两地的帮扶中,着重建设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会泽新城搬迁群众逾8万人,云南中烟筹集资金万元,帮助会泽县道成扶贫公司建设亩高原绿色蔬菜产业基地。道成扶贫开发公司负责组织搬迁群众到基地务工,合作方负责统一生产、管理和销售。该蔬菜产业基地年10月启动,一年后建成投入使用,年产蔬菜8万余吨,村民和集体都可获得稳定的收入,带动群众增收效应十分显著。
扶贫车间
产业基地有近名工人,他们工作在基地和冷链物流园区等多个产业链上,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该基地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搬迁群众通过培训掌握生产管理技术后,可通过返租倒包的方式,订单生产、自主管理,按每户管理经营2亩计算,可实现余户搬迁群众户均至少有4万余元的收入。
据介绍,基地的建设还带动村集体收入。基地涉及的村(社区)参与土地流转和日常管理,每村每年可获得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最多可达40余万元。同时,育苗区每年可向周边地区提供蔬菜种苗1.5亿苗,建设订单生产基地亩,带动农户实现收入1亿元。
在宣威市易地扶贫搬迁城区安置点复兴佳园,云南中烟通过用扶贫车间“筑巢”,引企业商家“下蛋”模式,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劳动力变“佣金”、劳动技能变“薪金”。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租金收益30万元,稳定吸纳至少名安置点劳动力就业。
快速融入“城”生活
复兴佳园小区是宣威市唯一一个易地扶贫搬迁万人以上的安置区。年、年,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亿元,助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复兴佳园小区位于宣威市北部新城片区,年初,安置区外围道不平、路不畅一度成为群众搬迁的最大顾虑。“刚到复兴佳园时,周边还是耕地,出入社区的道路还是建筑施工时的临时土路……”4年前的场景,原挂职宣威市扶贫办副主任的云南中烟干部夏勇仍历历在目。
宣威市浦山路
打通社区与城区主干道之间的联系,完善安置区交通网络结构,成为宣威脱贫攻坚中必须要打的一场硬仗。经地方*府协调沟通及云南中烟调研论证,云南中烟向宣威市捐赠1亿元帮扶资金,助力建屏路和浦山路建设,将社区与城区主干道连起来,完善安置区交通网络结构。
“浦山路全长米,路宽25米,年8月完工通车;建屏路全长米,路宽36米,双向六车道,下设地下综合管廊,年11月完工通车……”谈起这两条路的规划、设计、征地、施工等,夏勇如数家珍。
在宣威帮扶的两年,每一笔资金的去向、每一个项目的建设,夏勇都认真核查、检查。“我们捐赠的资金,必须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每一个项目的建成投用都能暖到百姓心坎上。”夏勇说。
如今,建屏路已成为宣威市北部片区连接一环至二环之间的主要通道,也是杭瑞高速、杨宣高速进入市区的主干道;浦山路也已成为北部新城运输的主动脉。
据了解,为改善易地扶贫搬迁城区安置点群众生活环境,云南中烟还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和亮化工程,整治扶贫点人居环境,完成会泽县金钟街道和鲁纳乡等排水沟渠建设及修缮,对火红乡、马路乡、金钟街道、鲁纳乡等进行道路硬化。
适龄儿童学无忧
走进会泽县钟屏街道钟屏小学,琅琅书声不时飘出窗外。教室内,孩子们认真聆听老师讲课,争相举手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操场上,孩子们踢球、投球、跑步、跳远,开展着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学校实践基地内蔬菜长势喜人,瓜果飘香。
钟屏小学是会泽县委、县*府实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决策部署,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就学打造的一所高标准、现代化、智能化的县直属完全小学,总投资1.33亿元,其中,云南中烟帮扶用于主体工程建设资金万元。项目于年6月开工建设,年2月竣工,年春季学期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人。学校的建成,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包广凤是钟屏小学五年级学生。2年前,她在乐业镇一所小学上学,每天要翻过一座山,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校。“遇上下雨天,走到学校全身都被淋湿,也没有衣服换,只能等放学回家才能换掉。有时摔跤就是一身泥,生活学习环境很差。”包广凤说。
以礼小学学生宿舍
如今,包广凤和父母一起搬迁到钟屏街道鱼洞杨家村集中安置点,从家里到学校走路只要十多分钟,还能坐公交车上学。在学校,她不仅能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绘画、书法、舞蹈等,还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该校校长李应宗表示,学校一定不辜负云南中烟的信任和支持,把学校办好,为孩子们插上知识的“翅膀”。
为满足搬迁到会泽新城的8万余搬迁群众子女就学,云南中烟还斥资万元改扩建了以礼小学,项目覆盖木府街集中安置点、以礼河滨集中安置点、以礼清水碾集中安置点群众户人,目前在校生名。
该校校长李德林说,以礼小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曾经生活在大山里,与世隔绝。跟随父母搬迁到城里后,为让他们感恩社会帮助,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的可视范围内都有文化的熏陶。
在以礼小学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随意走进一间教室或者宿舍,迎面而来的都是意味隽永、风格迥异的文化布置。在以礼小学的围墙上、功能楼墙壁上,处处都绘制着图文并茂的励志故事、古诗词等,传承中华文明,塑造良好人格。
困难群众有“医”靠
“晏医生,我的腰特别疼。”“医生,我这手麻得很,都抬不起来。”在宣威市宝山镇卫生院中医科,医生晏鸿杰一会坐堂问诊,一会给患者扎银针,忙得不可开交。
在乡镇卫生院,这样的场景不算常见。过去,由于宝山镇卫生院环境差、医疗设施落后、医护人员较少及部分药品断货等原因,群众头痛发烧往往会选择自己服药,有较重疾病医院就医。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年,在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帮扶下,宝山镇新卫生院开工建设,并于年1月份投入使用。新建成的卫生院增加了手术室、内(儿)科、外科、全科医学科等,开放病床96张,配备医务人员65人。
龙场镇卫生院
晏鸿杰告诉记者,新卫生院建成后,针对辖区居民常见病、慢性病加强了中医科室建设,目前该科中药饮片配备达种,能开展针刺、推拿、刮痧、拔罐、艾灸等10类20余种适宜技术。卫生院还定期医院进修学习新的中医诊疗技术,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价廉、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据介绍,卫生院中心辐射带动能力也日益提升,服务范围辐射到毗邻的文兴、普立、格宜镇等乡镇,服务人口近15万人。卫生院去年仅门诊人数就达到了12万余人次,住院人数余人次。
年,云南中烟投入万元,新建41个贫困村村级卫生室,惠及户人;投入.5万元,对龙场、文兴等7个贫困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惠及户445人。7个新建卫生院投入使用以来,年均收治门诊、住院患者33.4万人次,较改扩建前增加6.6万人次,增幅24.54%。
撑起群众健康“守护伞”
年,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动健康扶贫项目建设,共投入余万元,在宣威新建了41个村级卫生室和改扩建了龙场镇、宝山镇等8个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心)。截至目前,这些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各乡(镇、街道)医疗基础设施,有效提升了乡镇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救治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
龙场镇卫生院院长徐文云介绍,由于建成时间久,老卫生院出现地基下沉,顶板开裂等诸多问题,再加上医疗设备老化,已经无法满足全镇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云南中烟在了解情况后,投资新建了卫生院,极大地改善了龙场镇办医条件,更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和健康需求。
宝山镇卫生院手术室
“去年,卫生院门诊接待量达人次,住院人数达人。”徐文云说,新建成的卫生院发挥了乡镇卫生院的首诊功能。
宝山镇卫生院也是云南中烟的帮扶对象。“通过云南中烟的帮扶援建,改扩建后的卫生院增设了手术室及眼科、口腔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现在卫生院就可以治疗,方便了周边老百姓看病就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宝山镇卫生院院长尹德伟说。
云南网通讯员钱国*严帅高月英
本版图片均为供图